書畫作假:
一兩晚作出“名家”精品
“這些書畫作假者,一個人在家里書房里就能完成。”老黃表示,“現在長沙有一些作假者,往往一兩個晚上就能作一幅出來,賣個幾千上萬塊錢。”
書畫作假無非是摹、臨、仿、造四種手法。還有移款、添款、改款、挪移題跋、轉山頭、拼湊畫心、長卷割裂分段等方法,比如將無款畫改為有款畫,小名家改為大名家。
“說起來,相比較其他作假,書畫作假者還是有些水平的,藝術才能都不低。”老黃笑道,一般來說,所有的書畫名家,都是有自己風格的,只要是有風格,那就有跡可循,就可以學到精髓,達到形似神似。
揭秘·包裝
“故事”、名家、宣傳
一樣都不少
贗品被做好后,在流通上市前還要經過包裝,目的是提高贗品的身價即可信度。在這個環節,“故事”、名家鑒定、報紙雜志宣傳必不可少。
“故事”被圈內稱作噱頭,即杜撰一個離奇的故事給贗品,增加它作為“文物”所攜帶的歷史信息容量,從而提高身價。老黃告訴記者,即使是真品,某些時候也會為了提高身價,也要學會“講故事”。
有了故事,還得有名家的題跋以及鑒定。如果花錢請真大師來做,就更能起到以假亂真的目的,同時還可以在長沙搞一個“研討會”之類的活動,這樣贗品就貼上了真品的“身份證”,你不說是真品都不行了。
與此同時,宣傳的工作也隨之展開。可以借助雜志、報紙等宣傳平臺來做,甚至自己制作某某媒體的報紙和雜志。5年前,一個朋友拿了本十幾年前的舊美術雜志來給老黃看,雜志封面登了兩幅畫,是他打算拍賣的藏品。老黃拿不準,因為畫得十分拙劣,但因為有這么一本雜志在,他就不置可否。“后來我詢問這本雜志的編輯部,編輯部說他們從來沒有出過這本雜志。”老黃說,“這本假雜志逼真到所有的細節都做得很像,雜志做到這個程度是很花功夫的,可是跟利潤相比的話還是作假劃得來。”
揭秘·售假
最喜歡“半桶水”
最常用“唱雙簧”
在這么多的制假手段之后,一般銷售環節只要待價而沽就行,自然有人跳到設好的圈套中來。
老黃告訴記者,在收藏業內,“半桶水”的藏家最好騙,因為他知道一點門道、喜歡自己看,可是以他的收藏知識儲備,又跳不出造假者設好的圈套。對于在收藏里想撿漏的收藏者來說,最常用的一招是“唱雙簧”。
老黃向記者說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他有一個朋友老李,退休后迷上了收藏。在天心閣跳蚤市場轉的時候,遇到了一名自稱是收藏愛好者的人,姓曹,聽說老李也愛好收藏,就拿出一張紫砂壺的照片來給他看,“你有沒有這樣的紫砂壺,如果有,我出高價買你的。”這個人還給老李留了聯系方式,告訴老李如果有就馬上聯系他。
沒過多久,還是在天心閣古玩跳蚤市場,他又遇到了另外一個姓馬的人。“一聽就是外地口音,他問我要不要紫砂壺。”一邊說,他還一邊拿出了紫砂壺的照片。老李覺得這張照片上的紫砂壺和前幾天姓曹的人給他看過的差不多。就告訴那個賣紫砂壺的人,他要考慮考慮,留了其聯系方式。
老李馬上回家找出曹姓買家的聯系方式,對方說愿意出 30萬元買紫砂壺。覺得有利可圖的老李趕緊聯系馬姓賣家,一番交涉后以接近10萬的價格成交了。可當他付款把紫砂壺買到手后,那個曹姓買家的電話卻再也打不通了,馬姓賣家也聯系不上。老李這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那個高價買來的紫砂壺,后來經專家鑒定僅值一兩百塊錢。(記者 梁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