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江蘇13市中11個嚴重污染,南京維持最高級別的“紅色預警”,高速封路、機場關閉、學校停課,盤踞上空的陰霾成了所有人心頭的陰影。
霧霾肆虐已非首次,去年冬天污染面積曾高達130萬平方公里,只不過當時重災區是京津冀一帶,對此普遍解釋是北方供暖產生燃煤污染以及地處內陸的地理限制。如今,通江達海、魚米之鄉的長三角地區成為大氣污染“主戰場”,“十面‘霾’伏”之說已然應驗。
綜合專家們的觀點,除了燃煤稍有差別,南方的污染源與北方相同:一是工業,特別是鋼鐵、水泥等排放量較大企業;二是交通,包括機動車尾氣排放等;三是城市建設帶來的污染排放。這些條件“萬事俱備”后,如果沒有冷空氣,“只欠東風”,霧霾就能大行其道。
無大風,則霧霾,“坐等風吹”終究不是個辦法。現在看至少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最根本是改革執政理念,打造“綠色GDP”,真正做到環境優先。要將環境保護列入政績考核內容,而且適當提高比重,并加大問責的力度,出多重的拳、下多猛的藥都可理解。
其次,在強霧霾易出現的季節,應該最大程度減少重污染生產型企業的燃煤排放。要構建重污染天氣的應急優化減排對策,對重污染生產型企業實施調控。另外,由于城市建設引發的揚塵污染已是PM2.5超標的重要因素,可以考慮對施工場地安裝攝像頭,在線實時監控工地遮蓋、圍擋和渣土車覆蓋情況,一旦發現違規行為令其停工。此外還可以鼓勵發展新能源汽車,尤其在出租車、公共汽車更新換代時,盡量減少機動車保有量。
在推進上述這些措施的過程中,必須更好地發揮輿論作用倒逼治污,讓各種產生污染的違規“無處遁形”。公眾對霧霾嚴重程度充滿關切,可以充分發揮民間的力量,讓公眾擁有更多知情權、話語權和監督權。例如,相關主管部門公布污染物排放限值以及企業污染信息,提高公眾對污染的知曉度,讓其能夠更有效地監督、舉報,從而倒逼企業治污。
編輯 黃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