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本缺失折射服務缺位——部分政府部門服務窗口調查
近日,寧波大學科技學院食堂“張主任”有問必答的意見本在網上掀起了追捧熱潮。熱捧背后,是曾經發揮過“連心橋”作用的意見本如今卻成了稀缺物品的現實。記者近日在浙江多個政府部門服務窗口實地走訪看到,一些意見本已經形同虛設。
專家認為,服務窗口是群眾和政府部門接觸最多、最直接的地方,可以說是一個地方政府的“臉面”。無論意見本的形式怎么改變,政府部門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改變,與群眾溝通、接受群眾批評的渠道不能中斷。
意見本成“擺設”和“表揚本”
意見本是聯系政府服務部門和群眾的重要渠道,也是服務部門聽取民意的重要方式,現在許多政府部門服務窗口仍然存在意見本。然而,記者在日前走訪中發現,意見本這一傾聽百姓意見的“耳朵”,有的成了“擺設”,有的成了“表揚本”,有的甚至被“隱藏”,原先的監督意義無從談起。
一是意見本成“擺設”。3日,記者在杭州市民中心轉了一圈,沒有找到意見本。在前臺導引人員告知下,記者在四個進口的大廳角落里各看到一個小箱子。“有什么意見建議可以寫好塞進箱子里。”杭州市民中心市民之家管理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徐詠梅說,“工作人員每周都會來收兩次。”記者往里面瞄了一眼,發現四個箱子有三個是空的。
二是意見本成“表揚本”。記者曾在杭州一家納稅服務部門看到過一本意見本,大部分“意見”是對該部門工作人員的贊揚,領導還在這些“意見”后面做出了批示。那些并不多見的“意見”卻被忽略了。記者想再次查看這本意見本時,該服務部門工作人員表示,因為部分工作職能已經轉移到杭州市民中心,意見本在搬家過程中丟失了,無從查找。
三是意見本被“隱藏”。6日,記者在浙江省對外交流服務中心一樓辦事大廳轉了一圈,沒有看到意見本,也沒有意見箱。在記者要求下,工作人員從二樓辦公室,把意見箱搬回辦證大廳。“意見箱剛搬到樓上。使用率并不高,每次打開都是空的。”浙江省對外交流服務中心副主任劉丹拿著兩份2008年的表揚意見說:“意見箱太大,放在辦公大廳太扎眼,顯得別人對我們工作有很多意見。現在還是熱線電話受理群眾意見比較多。”
意見本為什么“淡出江湖”?
記者采訪了解到,曾經的“連心橋”如今卻受到冷遇,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單位和部門雖然設有意見本、意見箱,但不太重視,成了被遺忘的角落,群眾期望的回音沒能得到答復,久而久之也就不寄希望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