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國人常犯的十大語文差錯有哪些?著名語文刊物《咬文嚼字》24日對此進行了盤點。自2006年以來,《咬文嚼字》都會在年底公布“年度十大語文差錯”,糾正國人在當年常犯的“語文差錯”,也從一個角度回顧當年的熱點事件。
每年發布一次“十大語文差錯”,對許多人來講是很傷面子的事。但是,《咬文嚼字》還是一如既往地給國人挑著讀音和字詞方面的錯誤。即便是冒著“讓上億人改口”的危險,也一往無前。這種認真嚴謹的糾錯精神,讓人佩服。《咬文嚼字》的堅守,讓公眾看到了他們在我國最基礎的學科——語文領域的職業精神與操守。
找語病,是高考語文科目中的一類題型。遺憾的是,自高考之后,再也沒有人能夠像語文老師一樣糾正我們對于漢語的錯誤用法了。《咬文嚼字》就像一個循循善誘、不厭其煩的語文老師,給整個社會上了一堂“語文公開課”。而且,這門課每年都有,從不曠課。
信息爆炸和電子化的時代里,漢語的發音和書寫,都出現了一些不規范。不僅火星文頻出,打字輸入也基本讓我們失去了“書寫”這一基本技能,而一些不負責任的輸入法,又總是創造著新的詞匯。“大蝦”、“逆襲”、“小盆友”、“有木有”等讓人看不懂的不規范用法,比比皆是。許多人習慣了這樣的用法,也迷戀于這種不規范,認為這是有個性的象征。
指出別人的錯誤,是需要勇氣的。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聽別人對自己的糾正和勸告。《咬文嚼字》是勇敢的,就像揭穿皇帝新衣真相的小男孩。在《咬文嚼字》去年發布的“十大語法錯誤”中,“甄嬛”的“嬛”字應該讀xuān的糾正,就意味著我國幾億人的發音都需要糾正。今年,《咬文嚼字》仍然用一絲不茍的精神堅守著這種語文的良知:“服法”并非“伏法”、“泄密”不是“泄秘”、“殺醫案”誤為“弒醫案”、“蜇”與“蟄”、“受權”和“授權”,這些都需要國人注意并改正。
在自媒體時代里,任何一個小小的語法錯誤,都可能在輿論大潮中對公眾造成誤導。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一旦出現了錯誤,可能會讓很多人改變原來的正確語法。千百年之后,漢語乃至漢字文明,或許就會變成另外一個樣子,原來的造字方法,都可能會無跡可循。什么是“象形”、什么是“指事”、什么是“會意”、什么是“轉注”、什么是“形聲”,什么又是“假借”,這些問題,都可能在未來某個階段,在我們的語文教學和漢字使用中成為沒有正解的難題。
漢語是我們的母語。目前,北京市教育部門已經決定將高考中的語文分數提升至180分。這凸顯了對于語文的重視。但是,僅僅重視還不夠,每一位國人,都應該像《咬文嚼字》一樣“咬文嚼字”,堅守住語文的原始教義,守住我們的母語文明。因此,我們更要感謝《咬文嚼字》。
濟北南(山東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