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潮課”老師都有絕活
中山大學醫(yī)學院開設的公選課《哈利·波特與遺傳學》吸引了不少關注的目光。這門課是中山大學醫(yī)學院2011-2012學年第二學期開設的公選課,要求學生“對哈利·波特小說或電影感興趣”。課程將流行小說電影中的情節(jié)和深奧的遺傳學理論聯(lián)系起來,被一些網(wǎng)友評為“神級選修課”。開課的陳老師就自稱是個“哈迷”。中南大學的《名偵探柯南與化學探秘》,由柯南迷、該校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徐海開設,結合劇中的情節(jié)還談到具體的毒藥。
2012年10月,廈門大學開設了“攀樹運動課”。這種“最新奇的爬樹課”果然受到廈大學生的歡迎,共有60名學生選了這門課程。據(jù)了解,作為攀樹運動課的授課老師,廈大體育教學部的駱騰昆老師,早在俄羅斯國立體育與旅游大學留學期間,就專門學習過爬樹運動,并參加過爬樹比賽。另外3名老師也都是精通野外生存技能的老師。
為吸引學生 “潮課”更重“潮名”
相比“潮課”,那些從課程名稱上就給學生以冷門艱深感覺的選修課因為選課人數(shù)不足而取消的窘境也就難以避免。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傳統(tǒng)課程紛紛更名改姓,變身“潮課”也就不足為奇。網(wǎng)民“向左向右”就說,中南大學的《哈利·波特與遺傳學》以前名為《人類遺傳學》,沒有人選修,改名后明顯受到學生的熱捧。
在外經(jīng)貿(mào)大學就讀的劉同學說,自己曾經(jīng)修讀過一門《世界文化欣賞》,老師教得很好,但就是沒幾個學生選修,她還建議過老師把課程名改為“印度肚皮舞的傳說”,以吸引學生。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的肖同學則說,選課的時候學生并不知道課程內容,如果聽起來就很枯燥自然不會去選,畢竟選修課上課時間大都在晚上或者周末。
如果“潮課”聽起來就很有趣,選修的學生自然會多,“我一看見‘星際旅行’就想起美劇《生活大爆炸》,里面幾個主角都是科學家,都對時間旅行感興趣,然后就很想選這門課。”肖同學說,像自己這樣“以名選課”的學生并不在少數(shù)。不過,肖同學也直言,對于這門課并沒有太大的期待,“湊湊熱鬧而已,反正上課也還是老師講學生聽,總不會真的讓學生坐上時光機器去旅行一次。”
對話
“更多的大學課程應該是枯燥的”
對話人: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
北青報:為什么“潮課”會引起關注?
熊丙奇:大學教育多是“規(guī)定動作”,課程總量不大,有個性的課程更是缺乏,在這種環(huán)境中,只要出現(xiàn)一門稍顯“另類”的課程,就會引起關注。
北青報:現(xiàn)在的“潮課”有何問題?
熊丙奇:在不少學生看來,一名個性教師,就應該把課程上得生動活潑,一門個性課程,就應該很好玩。這顯然把學習當成了娛樂、把老師當成了演員,但更多的課程學習應該是枯燥的。國外視頻公開課在網(wǎng)上很熱,但熱的就是幾門,對于一個系列的視頻課,堅持看完的人極少,這可能反映出一些上網(wǎng)學習者看熱鬧和好玩的心態(tài)。
從目前高校“潮課”的開設情況看,有迎合這種心態(tài)的趨勢,如果這成為一種“潮流”,是可以給大學課程帶來一點活力,但卻無法真正讓大學課程豐富多彩。若這類選修課形式重于內容,或娛樂性過強,科學性不足,只是為了吸引眼球而故意取出新奇的名字,終究還是不能得到學生的認可。
北青報:選修課除了“變潮”,怎樣才能更有吸引力?
熊丙奇:要讓大學的課程有吸引力,應該擴大教師和學生的自主空間。用什么教材、選什么樣的教學方式都由教師自己做主,而不是“規(guī)定動作”。同時擴大選修課的比重,在國內,學生選修課比例只有不到20%,而在國外這一數(shù)字有60%。課程總量多,名目多,老師上課方式也多,就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提高課程質量,出現(xiàn)更多符合學生個性要求的課。本組文/本報記者董鑫 實習記者 陳碧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