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記者:您能介紹一下這支隊伍的人員結構、平均年齡等情況嗎?
吳偉仁:應該是老中青結合,像我就是老的。還有一些青年剛剛參與工作,所以70后、80后、90后,這是主要力量。像60后、50后比較少一些了。總體上講這支隊伍是比較年輕的。平均年齡現在沒有統計,在“嫦娥二號”做過統計。比如衛星系統,大概平均年齡30多歲,那個時候還算很年輕了,現在還有源源不斷的新人補充。試驗隊人員都比較年輕,這是中國航天的優勢。所以中國航天能夠發展的好,新鮮力量不斷補充,年輕人挑大梁、壓擔子、出成果,應該說他們作出了很大貢獻。在作出貢獻的同時也出了很多成果,出成果就是出人才了。我們到很多國家去訪問,其中有些國家搞航天的都是老同志在干,都是50歲、60歲、70歲的人在干,年輕人很少,所以他們特別羨慕我們國家。
新華網記者:是因為我們的傳幫帶做得很好?
吳偉仁:傳幫帶是一方面,關鍵是國家經濟的發展,對航天的投入以及國家政策,這幾個方面綜合起來,能夠吸引一些人,留住一些人,事業留人。
這次征名主要是月球車征名,其實不光是月球車,實際上著陸器里面也是非常復雜的,而且著陸器不論是工程上、經費上,還有人員投入上,都是很重要的。但是這次沒有為著陸器征名,而是為月球車征名,所以很多人把焦點都放到月球車上了。應該說這次著陸器、月球車不是哪一個單位能干出來的,是航天系統、科學院系統以及其他一些行業,比如說電子、兵器,他們都作出很大貢獻,包括一些大學在基礎研究、在前期的理論研究中都作出了很大貢獻,最后是一個大協作的產物。所以既有競爭,更重要的還是有合作,合作的成分多于競爭。由于有競爭大家有勁頭,使設計等各方面更完美、更精細、更準確,但是合作最后出成果,所以合作很重要,最后的成功是大家的合作,不是哪家能獨立完成的。
新華網記者:月球車花了多長時間制造?
吳偉仁:整個“嫦娥三號”工程大概是5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