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
他當上了“豬老板”
52歲的克枯鄉(xiāng)村民張清品終于做上了老板,給他打工的是他妻子和兩個孩子。
為確保產業(yè)發(fā)展順利推進,肇慶援建組協(xié)助克枯鄉(xiāng)政府成立“農業(yè)產業(yè)發(fā)展領導小組”,設立農業(yè)發(fā)展基金專戶,鼓勵農民養(yǎng)生豬、種植經濟作物,并免費提供種苗、肥料、技術支持,幫助農民走上致富路。
今年7月,在援建工作組和當地政府幫助下,“林果合作社”成立,包括1200平方米的養(yǎng)豬場、30畝青脆李林的合作社,張清品成了“一把手”。
為建設災后科技示范村,當地政府又拿出專款鼓勵村民走科學農業(yè)之路。張清品的豬舍,就是在專家一手一腳指導下標準化建造,獸醫(yī)室、疫苗儲存室一應俱全。
“做一個養(yǎng)豬戶是我從小的夢想”。這個夢,終于在今年得以實現。
白天養(yǎng)豬種樹,晚上看電視做筆記,“只看科技頻道,學習如何致富如何養(yǎng)豬”。現在,為扶持村民產業(yè)發(fā)展,肇慶援建工作組和當地鄉(xiāng)政府拿出專款,送科技上門,“一個電話,技術員隨叫隨到”,張清品文化雖然不高,但現在獸醫(yī)、飼養(yǎng)員等職務一肩挑,成了養(yǎng)豬能手。
他最新的決策,就是擴大再生產。按照工期,張家新建的5000平方米豬場將于今天竣工,他將其視為重要一步,“如果成功了,張家的豬也許就能走出汶川啦!”
再過三個月,將有第一批豬從這里走向市場。張清品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豬價每斤7.5元,30斤左右的仔豬這次能出欄500頭,算下來他一次能入賬超過10萬元。今年一共能出欄三批豬,“只要豬仔‘聽話’,今年還清建房借的錢沒問題”。
對于未來,他滿懷希望。而他也被寄予更多希望,“如果他成功了,就能成為致富帶頭人,帶動附近村百姓發(fā)財致富”,龍溪鄉(xiāng)黨委書記黃美說。
堅強
有低谷才會有高潮
如果沒有地震,蘇文碧投資近100萬的農家樂在2008年5月14日就該開張。
2007年,汶川三江鄉(xiāng)農家樂生意非常紅火,很多人蓋房子開農家樂,蘇文碧也拿出10多萬元積蓄,從銀行貸了40多萬,再找親戚朋友借了40多萬。,第二年4月,1400平方米的3層樓房竣工,到5月11日,44間房間已經預訂出去40間。
然而,一場地震毀了新修的農家樂,而近90萬的債務比地震更猛烈地“摧殘”了她。
2008年8月,惠州援建組進駐三鄉(xiāng),從一開始就提出“旅游立鄉(xiāng)”。結合三江鄉(xiāng)旅游資源豐富,惠州援建創(chuàng)建了國家4A級景區(qū),占地面積1萬平方米左右的藏家風情園采用了國際先進的抗震材料CL建筑體系,為后續(xù)的旅游攬客打下牢固基石。
9月,她又貸款40多萬,對損毀的農家樂重新加固維修裝修。“一不做二不休,要做就做大做強”。
重修中,惠州援建組給了蘇文碧很多幫助。“原本只想有碗稀飯喝,但惠州人幫我們修了旅游景區(qū),我能吃上肉了”,蘇文碧說,對于惠州人,“要謝一輩子”。
去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一周年,蘇文碧的“盤龍農家樂”熱熱鬧鬧開張。做事干練,為人真誠,蘇文碧做得有模有樣,不久就和成都7家旅行社簽約,每天兩車游客從不間斷,“不提前預訂肯定沒房”。每天40元包吃包住,薄利多銷的盤龍農家樂順風順水。不到一年,純利潤10多萬元,這個成績讓蘇文碧信心滿滿,又投資修了兩個停車場。
今年8月14日,汶川爆發(fā)泥石流,不少進城道路再次被阻。“整個國慶長假,營業(yè)額才1000多元”。生意淡下來,她就去成都考察生意好的農家樂,“有低谷,才會有高潮”,蘇文碧說,大不了今年下半年就休息,明年再開張。南方日報記者徐滔 汶川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