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九龍治水”將不再成為政府部門管不好食品安全的借口。依照此次機構改革方案,食品安全監管將從多段管理變為兩段管理。農產品的監管由農業部負責,而除農產品之外的食品安全監管則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全部承擔起來。
顯然,機構設置的轉變,明晰了食品安全監管領域的權責,然而這不意味著食品安全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原局長邵明立說:“監管機構的改變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接下來要思考的是,政府該怎么監管。”
來自保定的“油條哥”不會想到,自己的一次嘗試,觸動的不只是早餐市場,還有政府部門的監管理念。
去年4月,河北省保定市一個油條攤點前亮出了“安全用油、杜絕復炸”的承諾,雖然比其他攤點的油條貴1元錢,但這個攤點的油條仍供不應求。攤點的經營者劉洪安因此被稱為“油條哥”。
一個“油條哥”的出現攪亂了市場。保定市眾多渴望像劉洪安一樣成功的油條攤主們結成聯盟,他們同媒體一道,成立了“放心油條”聯盟,互相監督。不僅如此,上千名小餐飲店負責人聯合召開大會,號召大家向劉洪安學習。
曾經最讓政府頭疼的小餐飲業,在一個“油條哥”出現后,陡然發生了變化。
“以前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每日忙于‘查’和‘堵’,壓力巨大,就怕出事兒。”全國人大代表、保定市副市長閆麗英說,“油條哥”出現后,我們發現監管原來并不是只有查和堵,把自律植入生產者的基因,形成“誰誠信誰掙錢”的市場利益導向機制同樣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