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創新農村金融服務
“中國農民窮,窮在除了靠雙手雙腳的勞動收入外,幾乎沒有任何財產性收入。”黃奇帆說,目前農民97%的收入是勞動收入和政府補助,財產性收入低于3%。
重慶農村金融不活躍,關鍵在于農民沒有抵押物做信用基礎。黃奇帆表示,銀行不給農民發放貸款,大量農民每年產生的幾千億儲蓄全提供給城里人使用,而農民和農村沒有從中獲得利益反哺。
為突破這一瓶頸,重慶從2010年起開展了農村土地承保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林權“三權”抵押融資試點,在“不改變土地所有權性質、不改變土地用途、不損害農民利益”的前提下,尊重農民意愿,進行公平、公開、公正的流轉或交易。
試點開展以來,重慶農村“三權”抵押融資累計達到310.7億元,不良貸款率不到1%。2015年,“三權”抵押融資規模有望達到1000億元,屆時可增加上千億元農業銷售收入,使重慶農業產值翻番。
“讓城鄉金融、土地等要素流傳起來,形成城鄉一體化的生產經營體系,”黃奇帆說,這將幫助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創新農村金融服務。
城鎮化:“農民工進城而不是農民進城”
“農民工進城,而不是農民進城。”黃奇帆說,把農民簡單變成城市人口是不科學的。
隨著城市的擴張和工業化的發展,產生了許多新的就業崗位,這些崗位需要大量農民工補充。
黃奇帆表示,城鎮化進程的本質是減少農民、把農民工轉化為城市居民的一個過程。“辛辛苦苦在城里打工幾十年的農民,卻不能在城里真正安居,跟城市終生無緣,這不公平。”
2010年,重慶啟動了農民工為主體的戶籍制度改革,以農民自愿為前提,允許在城市工作生活一定年限的成熟農民工及新生代農民工轉戶進城。目前,重慶市累計有序轉戶359人。
黃奇帆認為,推動城鎮化能改善農民工待遇,善待農民工是管理者的良心;其次,能增加內需。農民工成為城市居民,一年人均增加一萬元消費;再次,城鎮化也能帶來生產力的變化。
戶籍制度改革搞得好,會延長中國人口紅利15年。黃奇帆說,中國目前51%的城鎮化率只是一個虛數,至少達到70%以后,中國的人口紅利才會進入拐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