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應用性飛行:建空間站前的再次實驗
與以往神舟飛船相比,神舟十號是中國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首次應用性飛行。
所謂應用性飛行,是相對以驗證技術為主要目的試驗性飛行而言的。由神舟飛船和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組成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從神十任務開始進入了應用飛行階段。
“這是一次真正的應用性飛行,將實現神舟飛船和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由試驗飛行向應用性飛行的跨越。”曾多次擔負載人航天發射任務、總裝備部某基地政委王兆宇介紹說,所謂“應用性飛行”,就是執行正常的運輸任務,類似美國的航天飛機和俄羅斯聯盟號飛船。這就意味著,中國將擁有一個可以實際應用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
據了解,從神舟五號到神舟九號的任務都是為了驗證飛船自身的技術,神舟九號突破并掌握了交會對接技術,具備作為空間站的天地往返載人運輸系統的能力。目前,神舟十號飛船的任務不再是試驗,而是將執行“太空班車”任務,為空間站提供人員和物資運輸保障等。
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中科院院士包為民表示,與“神九”相比,神舟十號主要是從實驗性向應用性的進一步驗證,相當于載人飛船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進入定型階段,為以后進一步開展空間實驗室研究和建造空間站奠定天地往返運輸系統。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介紹稱,從神舟十號任務開始,神舟飛船和某型運載火箭組成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就是應用性飛行階段。我們現在可以提供一個功能完整的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為在軌運行的載人空間設施往返輸送人員和物資,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中國研制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將為未來中國空間站運營和更大規模、更高效率的科學實驗提供保障。”周建平表示,這是一次應用性飛行,也是對載人天地往返系統的又一次考核,可以獲得更多飛行試驗經驗,進一步考核天宮一號保障人生活的能力。
據悉,“神十”之后,中國將繼續開展空間實驗室建設所需的關鍵技術攻關,計劃發射空間實驗室、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突破和掌握航天員長期駐留、再生式生命保障及推進劑補加等技術,開展一定規模的空間應用和科學實驗,為空間站建設進行技術準備。
詳解載人飛行任務:“神十”將繞飛“天宮”
在神舟九號任務完成近一年后,神舟十號即將再次飛天。根據任務計劃,此次任務的主要目的有四項:一是發射神舟十號飛船,為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服務,進一步考核交會對接技術和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功能性能;二是進一步考核組合體對航天員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員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三是進行航天員空間環境適應性和空間操作工效研究,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航天器在軌維修等試驗,首次開展我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四是進一步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飛行任務的功能、性能和系統間協調性。
飛船入軌后,將按照預定程序,先后與天宮一號進行一次自動交會對接和一次航天員手控交會對接。組合體飛行期間,航天員進駐天宮一號,并開展航天醫學實驗、技術試驗及太空授課活動。完成組合體飛行后,飛船撤離并返回著陸場,天宮一號轉至長期運行軌道。
此外,“神十”還將視情開展飛船繞飛試驗。所謂“繞飛”就是指飛船可以繞著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飛行,這是為將來空間站建設做準備。因為空間站可能有多個對接口,飛行器不一定從一個方向進行對接,要繞到另外一個口上去對接,所以就需要對繞飛的功能進行進一步考核。
根據任務安排,3名航天員將在太空飛行15天,比神舟九號增加兩天,其中在天宮一號和神舟十號組合體工作生活12天,發射交會對接段為兩天,飛船從天宮一號撤離后到返回為一天。此次任務將是飛船在太空飛行時間最長的一次。周建平透露,此次“神十”航天員不安排出艙任務。
目前,執行飛行任務的八大系統各項準備工作進展順利,航天員飛行乘組已按計劃完成了相關項目訓練,并針對飛行任務期間的空間科學實驗及太空授課活動,組織開展了專項地面模擬訓練,各項操作技能熟練,身體和心理狀態良好。
據了解,航天員進入天宮一號后,會安排一個時段通過電視直播的形式向地面的公眾介紹太空特殊的微重力環境,并通過實驗操作講解微重力狀態下的物理現象等。同時,還會進行面向空間站的維修方面的試驗,并積累在軌道上的生活經驗。(姚培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