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次綱領性文件起草一般需半年
歷次三中全會一般會審議通過“決定”,這份文本往往被稱為指導我國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2008年召開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份文件被稱為“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行動綱領”;2003年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被稱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
根據近年新華社的報道,每次三中全會的綱領性文件都經歷了復雜的起草過程:一般當年春天成立起草組,多次調研、座談,數易其稿,耗時半年完成。
起草組的負責人由中央領導擔任。以5年前召開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為例,起草組由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滬寧負責。
由于當年會議的主題聚焦農業,所以起草組成員來自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部門、安徽和吉林兩個農業大省的負責同志,以及長期研究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專家學者,共49人齊聚北京。
起草組3月末成立。6個多月時間里,共召開9次全體會議、30次工作班子會議,正式修改41稿。征求意見期間,共有3000多人參加討論。最后,形成了約1.5萬字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03年的十六屆三中全會,起草組組長則由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親自擔任。
觀點
“很多前瞻性判斷可能產生長久影響”
據張希賢觀察,歷次三中全會除了對經濟發展有短期影響,還有很多前瞻性的判斷可能產生長久影響。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1998年的十五屆三中全會和2008年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主題都聚焦在新農村建設上。
當前備受關注的城鎮化問題,早在十五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即有表述:從1998年到2010年,我國的城鎮化水平要有較大提高。
十七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在表述城鎮化時,指出目標的同時也提到對策,強調要解決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使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有的目標可以短期內實現,有的目標實現起來需要很長時間。比如,十幾年前曾提出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個目標直到今天才見到一些效果。”張希賢舉例說。(記者關慶豐 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