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國家頒布的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婺源縣江灣、汪口、延村、理坑和虹關5個村落榜上有名,從而成為中國傳統村落最多的縣域。近年來,該縣堅持走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之路,力促豐富的古村落遺產再現活態魅力,先后榮獲了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民間文化遺產保護貢獻獎、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等稱號,贏得了20多張國家級文化生態名片。
傳統村落有著民間文化生態博物館之稱。近年來,婺源成立文化研究所,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開展“婺源傳統社會”大型課題研究,每年對分散在鄉村的文物古建筑進行調查摸底、登記建檔,每年投入上千萬元進行保護,新發現古建筑、古橋、古牌坊等文物500多處。同時,投入巨資開展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做到恢復重建后的文物古建筑、傳統村落與歷史原狀、整體風貌協調統一,先后恢復了太子太保四柱牌坊、文公闕里牌坊、孔廟大門等,修復虹井、廉泉、龍天塔等一大批文物,并對3000多幢非徽建筑進行“改徽改古”。目前,全縣已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13項、中國歷史文化名村4個、全國民俗文化村12個,理坑、汪口兩個古村落還被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預備名單。
為彰顯古村落活態魅力,該縣加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收集整理民間文學、音樂、藥典等十大類172個項目、5000多件實物,發掘傳統文化代表性傳承人6000多人,發現保留傳統生活方式和民間習俗的村落社區200多個。同時,探索建立“小區+基地+傳承人”保護模式,設立江灣村豆腐架、汪口村徽州“三雕”、大畈村和硯山村歙硯制作技藝、長徑村儺舞、甲路村抬閣等8個保護小區,命名了長徑村、華龍木雕等8家單位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建成主題展覽館9座。目前,全縣已涌現各類“非遺”傳承帶頭人100余人,其中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