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第五屆全國網絡媒體江西游走進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在參觀古窯之前,記者偶遇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高級會員朱雪鶴。就景德鎮古窯和“景飄”等話題,記者與朱雪鶴展開了一場對話。
“景飄”是景德鎮陶瓷藝術文化界的“鯰魚”
朱雪鶴1968年出生于安徽蕭縣,是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高級會員。他以敦厚的文法底蘊結合現代審美情趣,并以陶瓷作為載體,形成獨具一格的畫風。雖然有古窯這樣景德鎮陶瓷藝術文化的活化石,但對于目前景德鎮陶瓷藝術現狀,朱雪鶴依然稱之為“缺血”狀態。
祖籍山東,生在安徽,如今“飄在”景德鎮,朱雪鶴笑稱自己屬于“景飄”。一些人認為“景飄”的到來,縮小了本地陶瓷藝術家的生存空間。但朱雪鶴不這樣認為,“景飄”不是來和當地陶瓷藝術家搶飯吃的。恰恰相反,外來藝術家對景德鎮陶瓷藝術的革新和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他們的到來為景德鎮陶瓷藝術補充了新鮮的血液。
“景德鎮陶瓷藝術有上千年歷史,它的陶瓷藝術都是通過師傅教徒弟這樣一種方式一代一代流傳下來,期間也出現了一大批杰出的陶瓷藝術家,但是對推動陶瓷藝術的革新和發展貢獻不大,而外來的藝術家不僅為景德鎮陶瓷藝術補充了新鮮血液,破舊立新,還使景德鎮陶瓷藝術重現多元輝煌。”朱雪鶴說。
古窯是外地人了解景德鎮陶瓷歷史文化的窗口
如果沒到過古窯,就不能說到過景德鎮。景德鎮古窯有古代制瓷作坊、世界上最古老制瓷生產作業線、清代鎮窯、明代葫蘆窯、元代饅頭窯、宋代龍窯等,它活生生地再現了景德鎮千年的陶瓷制作歷史,最大程度上還原了古代制瓷流程,這在全世界絕無僅有。
在古窯,你看到的不只是全面的景德鎮古代制瓷技藝,更是一種深厚的陶瓷文化積淀。“從揉泥、拉坯、印坯到利坯、施釉、畫坯,到最后制成一件白里泛青的仿古陶瓷藝術品,這里有世界上最古老的陶瓷生產線。作為游客,來到這里看到的不只是古代陶瓷生產過程,更能感受到景德鎮深厚的陶瓷歷史文化。”朱雪鶴說。
古窯就像一扇窗戶,走進它,捅破哪層窗戶紙,往里看,便可以瞬間跨越千年,陶瓷歷史由抽象變為具象,沖擊著你的內心。在朱雪鶴看來,藝術家看古窯感受到的還有古代制陶的嚴謹和對陶瓷歷史的敬畏,它無時無刻不在教育自己,認真面對畫畫的每個過程,認真對待手中的每一個白坯。
“景飄”的古窯夢:讓景德鎮成為當代“古窯”
古窯是景德鎮千年陶瓷文化的縮影和根基,但是單單一個古窯難以承載和擔當景德鎮陶瓷復興的重任。閑暇之余,朱雪鶴常常到景德鎮人民廣場走走看看,在那里,他察覺到了景德鎮的另一種“危機”。“我經常聽在廣場聚集的老人說,太無聊了,不知道做什么,由此產生了一個想法,陶瓷藝術家為什么不俯下身子,走進百姓?”朱雪鶴說。
按照朱雪鶴的想法,召集一批有良知的陶瓷藝術家,每個月定時在廣場擺上桌子,放上筆墨紙硯、坯胎,教老年人和孩子們畫畫,爭取讓每個市民都長出藝術細胞,這樣不僅豐富了老年人的業余生活,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也受到了熏陶,久而久之,每個景德鎮人走出去對景德鎮千年陶瓷文化就能娓娓道來。讓整個景德鎮變成一座“古窯”,每個景德鎮人都去擔當景德鎮陶瓷復興的重任。
“這是一項公益活動,也是我的夢想,目前我們已經做好了方案,即將實施,而且將會一直持續下去。”朱雪鶴說。(記者 秦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