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我被評為“江蘇省工會工資集體協商優秀指導員”。這一殊榮的獲得,既是對我個人參與指導企業進行工資集體協商工作的肯定,更是對基層工會加強維權機制建設,完善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的肯定。五年來,在我擔任公司工會副主席和工資集體協商指導員期間,感觸最深的是經歷了一場因工資問題而引發的職工停工事件。
面對面,一線職工與董事長算細賬
2010年6月8日,公司布件車間生產一線的62名職工因工時定額偏高等問題,發生了集體停工事件。事發后,公司黨政領導前往現場做職工的思想工作,可無濟于事。雙方一時處于僵局。職工因沒有得到滿意的答復,停工事件繼續著并可能造成更大的影響。
如何有效推動問題的解決?工會主席和我一致認為,在工資分配問題上,行政高層與一線職工的認識存在較大差距,應該在進行年度工資集體協商后,再次搭起集體協商的平臺,讓他們面對面算細賬,在直接對話溝通中消除隔閡,形成一致意見。工會的建議,得到公司高層和職工的一致贊同。于是,62名職工走進公司會議室;董事長、總經理直接出面,代表企業行政與職工對話。為了讓職工對工會有信任感,公司工會還特地請來上級工會領導到現場作見證。
“近幾年公司職工工資平均每年增長13.5%,去年年收入2.6萬元,平均每月2200元,應該不算低啊。”董事長如是說。
“你算的是全公司的平均數,除去你們當官的,我們根本拿不到2200元。”“可支配收入太少!五險一金、超產獎、加班費,這些全部扒掉,能拿到手的就只有六七百元了!”職工如是說。
董事長說:“公司采用計時加計件工資制,鼓勵職工多勞多得,體現了按勞分配的原則,公平合理。”
職工說“計件工資的工時定額不準,只有完成了120%的勞動量才能拿到原來480分鐘的工時工資。不信,我們算算看!”
算賬時,董事長拿起記號筆,在白板上算公司的勞動生產率、生產成本,算如何在發展中實現企業與職工雙贏的大賬。幾名職工代表先后上臺,按照他們的理解直觀地算個人小賬。如工時定額隨著職工年齡老化難以完成,更難超產;現定額是原來的120%降低了原來的分值;二三線職工在公司完成預算指標后有加分,實際收入超過一線職工;國家規定的法定節假日含在工時單價中計算不合理。一個個項目、一筆筆數據,職工們算得清清楚楚。當董事長將疑惑的眼光投向勞資部門人員,期望他們站出來解釋時,得到的卻是茫然的眼神。
算賬現場,不少職工甚至帶來了他們的工資卡。一位工作了16年幾乎沒有請假的職工,是車間一名操作能手,她的工資卡顯示,如果僅完成480分鐘工時,每月的實際可支配收入只有700元,確實很少。今年48歲的劉師傅,老婆下崗,孩子上學,一家就指望他1700元左右的月收入了,“如果不加班,再扣除五險一金,1000元還拿不到,每個月還要父母接濟!”
在近三個小時的算賬中,一線職工的傾訴深深打動了董事長及公司高管層,對增加工資的合理性算法,得到公司領導班子的初步肯定和采納。董事長代表公司當場向職工承諾:從6月份起,全公司在崗職工增加15%的工資;確保一線職工實際收入高于二、三線職工,由公司工會負責監督;在享受15%工資增幅的同時,全公司一線有定額的在本企業工作15年的老職工,在完成當日生產計劃后,每日補貼5元;在此基礎上,一線崗位45歲以上女職工、50歲以上男職工,且在本企業工作25年以上的,每日享受10元補貼,真正實現職工收入向一線傾斜;每年增加支付一線職工法定節假日工資600元,原計件單價中包含的法定節假日工資不再扣除。
算賬的結果,一線職工收入平均上漲了約30%。工會和職工對這個結果表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