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力量叫創新
比賽現場冷冷清清、大量選手缺席缺賽……2005年,滿懷一腔熱血走上工會主席崗位的安志平,上任第二天,看到職工技能大賽比賽現場蕭條的情景,頓時心里“涼了半截”。
一個企業選拔人才、職工施展才華的大舞臺,竟然被職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原因何在?
沒有彷徨,更未止步。在車間門口、在生產線旁、在操作室內,與一線職工談,與基層干部聊,安志平帶領工會干部,邁開腳步、揣起工作本,認真傾聽他們或真誠、或犀利、或苛刻的要求和建議。
“多頭組織,想報名都無從下手!”“這么大的企業,舉辦技能大賽就設置那么五、六個工種,能有多少人參加?”“參加比賽耗時耗力,最后獎百十塊錢就完事,誰想參加?”……
經過長達一個月的走訪座談,安志平用上百頁的工作筆記完整勾勒出了大賽的“混沌”狀態。
“必須服務于安鋼生產經營,必須符合廣大職工切身利益,必須敢作為、敢創新。”他的方向明確,“創新”的思路日漸清晰。
從第三屆大賽開始,他大刀闊斧展開變革:創新賽制,形成工會牽頭組織,各有關部門共同參與的模式,每兩年舉行一次;創新工種設置和組織方式,按照“關鍵崗位、重點工種、廣泛參與”的原則,共設置三類113個比賽工種,涵蓋所有單位處室,參與職工達萬余名;創新獎勵力度,大幅度提高獲獎選手獎勵力度,特別給予冠軍選手萬元重獎、勞模待遇。
“在這個平臺上,工會要讓人人能看到希望,人人能有奮斗舞臺,匯聚起每個人的正能量。”正如安志平所言,在一輪輪比賽較量中,在一次次“頭腦風暴”中,脫穎而出的各類精英相繼走上管理崗位,廣大職工被鍛造成一支支理論扎實、技術過硬、操作熟練的崗位“尖兵”。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如今,放眼安鋼工會工作,從直選工會小組長、勞模創新工作室、廠務公開,到“面對面、心貼心、實打實”活動、星級小家創建等等,無處不散發著創新的無窮魅力和強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