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學神、學痞、學民、學渣、學水……校園內按成績優劣自劃等級
期末將至,中學生們的“復習攻堅戰”再次打響,但每個同學的狀態卻千差萬別。記者發現,按學習劃分的“階層”標簽越來越細,“學霸”、“學民”、“學痞”不一而足……這些學習外號不僅在學生們常用的社交網站上熱議,還成為學生間互相調侃、評價定位的一個新方式,每一類別都有自己詳細明確的定義,每一位學生似乎也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迅速給周圍的同學定位;在這樣的三六九等的分類下,構成一個班級的學習格局。
對于學生間的調侃,專家認為雖然是種緩解壓力的黑色幽默,但從中還是能感受到學生們并不快樂。
成績定層級 學習狀態定稱號
最近,有學生網友將新近流行的歌曲《爸爸去哪兒》重新填詞,改為《學霸去哪兒》,歌中唱道:“學霸,學霸,我們去哪里呀。明天考試到底會考神馬。學渣,學渣,你不要再看啦,看完也記不住呀。”
到底什么是學霸,什么是學渣?根據人人網上流傳的一種細分法,學生們共被分為十多個等級,包括學魔、學神、學霸、學痞、學民、學弱、學渣、學殘等等,這些等級大多是根據成績排名、學習狀態、個人風格來進行劃分。從最基本的成績要素來看,可以簡單歸為成績學霸、學民、學渣這三類成績上、中、下的層級,再根據每個人的學習狀態,三個層級又被具體細分出10余種類別稱號。這些說法在學生間已形成一個“民間共識”,被不斷流傳,成為學生間自嘲或調侃的新內容,還有不少老師和校長也都聽過這些新說法。
每個外號之間都有微妙差異
記者發現,以學霸領銜的成績“上層”學生,往往是全班的膜拜對象,“成績從來不出全年級前十”,但其中也有很微妙的差異。例如學霸的學習刻苦程度往往超出普通人能夠承受的范圍,民大附中高二文科班的一位學霸為了節省時間,中午經常不吃飯,以餅干代替,只為比別人多出十幾分鐘的復習時間。“學神”則瀟灑很多,專指一些天資聰慧,學習高效,高大帥氣,青春靚麗的學生。還有被大家調侃為“學痞”(或學屌),這類學生被大家定義為“成績好,有點痞。上課睡覺,下課玩鬧,吃喝玩樂樣樣精通,但成績仍然很好。”此外還有學習走火入魔的“學魔”,在某個學科超乎常人的學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