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邊舞臺上的“駕駛員”
自1993年首次在美國舉行會議以來,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已經成為環太平洋21個國家和地區縱論經貿合作的大平臺。
2013年10月2日至8日,習近平對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兩國進行國事訪問,并出席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APEC第二十一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這是習近平首次亮相APEC會議。在他發表的兩場重要演講中,他強調世界應對中國經濟有信心,呼吁各國加強合作。
韓聯社說,本屆會議上,“中國風”比以往刮得更加猛烈。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則說,中國經濟或許在2013年稍微放緩,但中國依舊是地區增長的引擎,亞洲鄰國明白,它們的繁榮與中國發生的一切密切相關。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第一次參加APEC會議,就處在駕駛員的位置上,成為會議的焦點。
在中國駐南非大使田學軍的筆下,此前在南非德班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期間,習近平刮起的務實高效的“中國外交旋風”已經令人印象深刻:
3月27日,習近平連續工作近16個小時,出席多場多邊、雙邊活動。早上7:30,習主席出席了金磚國家領導人與各成員國工商界人士的早餐會,上午先后參加了金磚國家領導人會談、合作儀式、簽字儀式以及共同會見記者等活動,在簡單的工作午宴結束后,習主席馬上趕赴另一會場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與非洲領導人的對話會。對話會結束時,夜幕已經降臨,習主席又與巴西總統羅塞夫、印度總理辛格、埃及時任總統穆爾西先后舉行了三場雙邊會見。
為了能與習近平單獨見一面、聊一聊,羅塞夫特意調整了回國行程,原定半小時的會見持續了一個多小時。習近平一行結束最后一場雙邊會見回到下榻飯店時,已是晚上11點多。
9月5日至6日,習近平出席在俄羅斯圣彼得堡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時,提出了發展創新、增長聯動、利益融合等一系列新主張,為二十國集團的未來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并倡導建設經濟伙伴關系,呼吁各國采取負責任的宏觀經濟政策,共同完善全球經濟治理。其中很多觀點和建議,均寫入《二十國集團圣彼得堡峰會領導人宣言》。
9月13日,習近平出席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期間,提出了中國的中亞政策,以及把上合組織打造成成員國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使其成為成員國共謀穩定、共同發展的可靠保障和戰略依托。上合組織峰會發表的《比什凱克宣言》,同樣充分吸收了中方的政策主張。
輿論認為,這些反映了“中國引領和塑造多邊組織未來發展的重要作用”。中國比以往更加注重在多邊舞臺上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包括穩步推進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機制建構,妥善應對氣候變化等問題,主動參與各領域國際規則的完善和制定等等。
自信、睿智與真情
四次出訪,習近平親和的形象、樸實的語言,被不少海外媒體評價為外交風格令人耳目一新,展現出自信、睿智與真情。
訪俄時,他生動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蘇聯飛行大隊長庫里申科來華同中國人民并肩作戰的故事,以此說明兩國人民相互支持和幫助。
在坦桑尼亞,他提到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在坦熱播,以尋常百姓生活的共同點,瞬間拉近了兩國人民的距離。
在剛果(布),他講到該國捐建我青海玉樹地震災區小學以及中國華僑在當地特大暴雨中救助鄰居的義舉,說“無論中國發展到哪一步,中國永遠都會把非洲國家當作自己的患難之交。”
在墨西哥,他引用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來說明中墨兩國要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的問題上相互理解和支持,以莊子的“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來比喻中墨友好合作的大船要不斷乘風破浪前進。他還說,自己是一個足球迷,中國足球一直很努力,但是目前只有一次闖進過世界杯,而帶領中國隊創造這個成績的,就是曾執教墨西哥國家足球隊的米盧。
在同奧巴馬舉行“莊園會晤”時,兩國元首閑庭信步,聊起彼此的愛好和生活,坐在長椅上親切交談,被《洛杉磯時報》稱贊為中國用“微笑”發起一波強勁的魅力攻勢。
法新社報道說,這種“休閑式”的活動,可以讓兩國領導人更加集中和深入地討論問題,交換意見。《華爾街日報》則評論說,美中關系的未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奧巴馬和習近平兩人之間“碰撞出的火花”。
剖析習近平的外交風格,媒體常常提到的三個關鍵詞是“自信”“睿智”與“真情”——這種方式,與中國外交的碩果,一同構成了“習近平外交元年”的全新氣象。
來源:2014年1月8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1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