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內引進:“背靠祖國,找到藍海”
內地的迅猛發展,為香港提供了龐大的市場和商機;對香港各行業開大門、降門檻,更幫助經濟體量偏小的香港找到了開疆辟土的“藍海”。
相比其他世貿組織成員,背靠祖國的香港服務業者占據明顯優勢。商務部數據顯示,香港服務業者利用CEPA創造的良好政策環境,早于并優于其他境外投資者在內地開業經營,取得了較快發展。
郭萬達指出,香港產業已形成“二元結構”,第一元是高增值低就業的產業,包括金融服務、商業服務、創新科技等行業;第二元是低增值高就業的勞動密集產業,包括旅游、娛樂、百貨等行業。中央惠港政策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如個人游支持香港高就業產業的發展,離岸人民幣和內地企業赴港上市支持高增值產業,CEPA則擴展了內地與香港服務業合作的空間。
2009年,CEPA補充協議六簽署,允許在粵香港銀行分行在廣東省內設立異地支行,改變了此前在一個城市必須先有分行才能設立支行的政策。新措施大大降低了香港銀行在廣東開設支行的資本金要求。
匯豐中國常務總監林洵說,香港匯豐銀行4年來在內地的發展,可以用“如魚得水”來形容。從2010年初匯豐廣東佛山支行開業以來,這家銀行以4年開設33家異地支行的速度,成為香港銀行業的翹楚。
香港銀行業受惠于廣東市場的發展潛力,公私業務齊頭并進,發掘出新的業務增長點,從異地支行的迅速發展中找到在粵發展的藍海。截至去年末,匯豐、東亞、恒生、永亨、南商和大新等6家香港銀行的13家分行已在全省19個地級市,設立61家異地支行。
越來越多精明的港商將目光聚焦高速發展的內地,試圖復制品牌成功,香港蘭桂坊控股有限公司、香港海洋公園主席盛智文就是其中一員。借助在內地積攢的名氣,蘭桂坊成功打入內地市場,先后進駐成都、海口和無錫三地。
盛智文和無數港商一樣,對內地未來發展和自身事業信心滿滿。他說,之所以將進軍內地的第一步選在發展潛力巨大的二線城市,而不是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因為“在高速發展的中國,今天的二線城市就是明天的一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