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嘴八舌說“藝考”:何必非過“藝考”獨木橋?
每年春節前后,懷揣“明星夢”的“藝考”生就奔波在趕考路上,成了這個季節里一道獨特的風景。在一些知名院校的“藝考”現場,寒風中浩浩蕩蕩的長隊,考生、家長與進進出出的車輛,再加上門口扯著嗓子吆喝的攤販,火爆程度堪比春運。每到這個時候,一些媒體的興奮也溢于言表,娛樂的氛圍滲透在字里行間,更有網站以盤點“藝考”現場“明星臉”的方式娛樂大眾,賺取點擊率。圍觀,讓“藝考”像一起一年一度的娛樂事件。虛火越燒越旺,“藝考”的亂象卻讓人越來越看不懂。從上世紀90年代起,藝術類考生人數逐年攀升。這幾年,雖然高考生源在下降,但“藝考”卻持續升溫,報考規模已占到高考報考規模的10%以上。而有的專業錄取率甚至不到1.5%,競爭可謂慘烈,但全國每年“藝考”報名人數仍接近百萬。
業內人士這個時候總要給充滿夢想的年輕人“潑冷水”。除了提醒他們“藝考”并非成名捷徑,鮮花、掌聲背后,明星也有很多鮮為人知的辛酸苦痛,更擔憂眾多考生“赴湯蹈火”的動力并不是出于對藝術的熱愛,而是想走“曲線高考”路線,借此進入名校。按照政策,如果藝術類考生通過了各高校單獨舉行的對文化課成績要求較低的藝術類考試,獲得專業資格,就意味著一條腿邁進了高校大門。這使原本以培養藝術人才為目的的“藝考”,附加了太多的功利因素。
七嘴八舌說“藝考”:讓藝考離“夢想”近些,離“功利”遠些
瘋狂的“藝考熱”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學生和家長在想方設法尋找升學捷徑,尋找一種“曲線就學”的道路。“文化少了分,藝考來充數”,一些藝考生們,花上幾個月突擊密集訓練,以純粹“應試教育”的手段掌握某一門特長的皮毛,然后報名幾十所高校,以求廣泛撒網能謀到一兩所高校的減分政策,彌補文化課的短板。這樣的藝考生態背后,是家長和學生面對高考選拔赤裸裸的急功近利。
另一方面,非藝術類院校大量開設藝術專業、藝術專業大量擴招的動因中,也不乏部分高校的“功利”心態。眾所周知,美術、音樂、動畫設計等藝術類專業花費十分高昂,而藝考生大多舍得花錢,于是,藝考被一些院校視為創收寶地大肆拓荒,師資、硬件卻跟不上,培養出來的學生素質堪憂。
兩種功利心作用下,一個最現實的弊端就在于:一部分院校在招考和培訓人才時“寬進又寬出”的方式,讓許多學子“畢業即失業”“畢業即轉行”,遭遇比高考更嚴酷的人生難題。
而從長遠來看,藝術,本應是與“功利”二字離得最遠的學科,卻因成為升學捷徑,而讓其純粹的本質蒙上了功利的灰塵,這對整個行業的發展來說,也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慶幸的是,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教育部門紛紛出臺相關指導意見及細則,要求提高文化課的分數門檻,合理規劃非藝術類普通院校的招考比例,以確保藝考招生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