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儉學當輔導員 這位過來人得心應手
去年9月,與女兒一起報到的蘇以彬,差點放棄讀書機會。“如果脫產上學,我和孩子的生活費誰來給呢?”
蘇以彬的情況也引起了校方的關注,考慮到他的年齡和大一學生父母相仿,學校決定讓他擔任兩個會計電算化班的輔導員助理,這樣他每個月可以拿到1800元左右的工資。
每天早晚自習,蘇以彬都會去擔任輔導員的班級點名,對每位同學的情況他都如數家珍。這位輔導員第一天點名,班上小欣(化名)便引起了他的關注。“喊了幾次她的名字,她都沒答應。走到她身邊和她說話,她也不搭理我。”仔細了解蘇以彬才知,這名女生特別內向,平時也很少和同學交流。
“孩子這樣下去可不行。”為了走近小欣,蘇以彬再次拿出了身為學霸的“殺手锏”,主動詢問并指導小欣高數的學習。漸漸地,蘇以彬成了小欣最親密的學習“伙伴”,“剛才她還叫我一起去上他們班的專業課呢。”蘇以彬拿著小欣發來的短信給記者看。
“和這些孩子接觸后,才發現現在的孩子都挺叛逆的,對待他們不能用管女兒的方法,而要循循善誘。”蘇以彬說。
營銷與策劃專業3班班長楊明告訴記者,蘇以彬常會和他們聊起自己年輕時的事,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勸他們要多聽父母意見,不要一味地叛逆。
笑對質疑心存夢想 老爸的執著感動女兒
自打“陪女讀書”的事情引起熱議,對蘇以彬的質疑從來沒有停歇過。半年過去了,對質疑一向一笑而過的蘇以彬,終于向記者敞開了心扉。
“很多人都以為,我讀大學是為了女兒。但他們可能不知道,讀大學其實一直是我自己的夢想。”1989年,蘇以彬曾在老家公安參加高考,但495分的成績讓他與大學失之交臂。
記者在蘇以彬的寢室看到,他的兩個書架上擺滿了各種書。“左邊的是以前陪女兒高考時看的書,右邊是上大學后淘的二手書。”記者發現,他的大學書柜里,多了《古文觀止》、《四庫全書》等文科類書籍。“以前語文和英語差點,現在多看點書惡補一下。”
蘇以彬對學習的熱愛程度,都看在了女兒蘇曉梅的眼里。“現在回過頭來看,其實爸爸當時考大學,也是為了實現他沒有完成的夢想。”女兒的理解也換來了父女關系的首次“破冰”,今年過年時,蘇曉梅用自己兼職掙來的第一筆工資,給爸爸買了書包、皮鞋和保溫杯,讓蘇以彬既欣慰又自豪。
“上有老,下有小,沒工作。”這是蘇以彬對自己現狀的總結。他的寢室掛滿了從老家帶來的臘魚臘肉,“這些夠我吃大半學期,平時只用買點青菜,省了不少生活費。”
“這么難得的讀書機會,就算借錢,我也得讀下去。”蘇以彬告訴記者,將來還想去考個研究生,希望能在大學當個老師或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