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大同市公安局著力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積極探索維護社會安全穩定與全天候服務人民群眾的警務工作新機制,在城區主要街道、社會環境復雜地段建立了111個警務工作站,24小時警燈常亮,24小時留人值守,24小時民警巡邏,既提高了群眾的見警率,又提高了民警的管事率,使群眾有了“警察就在身邊”的安全感。
一警多用、 服務社會最大化
建立以警務工作站為依托的屯警、用警勤務模式,是新形勢下提升警務效能、更好服務人民群眾的改革新趨勢。自去年9月以來,大同市公安局黨委按照“體制不變機制變”的原則,對主城區的交警、巡警和協警進行整合,組建由1300余人組成的綜合警務支隊。
綜合警務支隊依托全天候值守街頭的警務工作站實施統一指揮和聯動調度,實現了警力共濟、警情共享、警事共處、一警多能,發揮出最大的功能效應。一是打破警種界限,一警揉合多警種能力,單個警力作用最大化;二是轉變工作思路,接警處警變“被動”為“主動”;三是實現網格化布警,構建點線面結合的立體防控網絡;四是扁平化勤務指揮體系,減少指揮層級,直接指揮最小作戰單元,實現對警情的快速處置應對;五是最大范圍地提高人民群眾的見警率,最大限度提升人民群眾安全感;六是最近距離服務人民群眾,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
綜合服務、 警民雙方實現多贏 建立警務工作站,使警務前移,警力下沉到基層。工作站設置在街頭巷口,各工作站動靜結合、相互呼應、整體聯動,責任區域交叉,出警快速,強化了社會防控體系。警員都經過交警、巡警、協警等綜合業務強化培養,處置各種街面情況得心應手。站內全天有值守民警,街面有巡邏民警,一有異常情況,警察都能在第一時間到達現場處置。
警務工作站雖然面積不大,但深入到群眾中,作用不小。站內設備一應俱全。一個監控器顯示屏,隨時監控責任區域情況;兩臺電腦,一臺聯運指揮內網機,一臺信息共享便民機;一部接警電話電話機和一個對講機;辦公桌椅、規章制度、辦事流程、工作職能等樣樣齊備。警員通過聯網就能辦理派出所的所有警務項目,使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辦理戶口、咨詢求助、報警等綜合警務服務。
警務前移、民警形象深入民心
警務工作站廣覆街頭,且統一采用藍白相間的色調和規格外型,“工作行不行,群眾您評判”“民警好不好,群眾說了算”等群眾至上的標語通過LED顯示屏閃爍提示,群眾一眼就能看到“警察就在身邊”。加之站內服務內容綜合化,成為群眾“有事找警察”的首選之地。
一次物流園發生斗毆事件,群眾馬上跑到警務工作站報案,警察趕到及時平息了事態。群眾說,警務工作站就在我們身邊,比“110”反應還快。
今年元旦晚上10點多,一位大姐哭著跑進警務工作站,說丈夫耍酒瘋打人,當班民警跟隨來到她家,又是幫其丈夫醒酒,又是苦口婆心勸說,使這家人矛盾得到緩和。
62歲的平旺村張大爺,兒子們早已成家,但戶口一直沒有分離。于是張大爺來到石料廠警務工作站咨詢戶口分離手續,值守民警不厭其煩地耐心解釋,使他深受感動,臨出門時,發現工作站的門鎖有點不靈活,便主動提出修理。張大爺說:“我以前就是修鎖的,你們那么熱心幫我,我也要有點眼力勁。”
經過半年多來的運行和完善,警務工作站不但成為了大同公安直接聯系服務群眾的有效工作平臺,更成為了黨和政府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