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對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進一步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范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開創了依法治國新局面,“法治精神”、“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已成為建設法治中國的“關鍵詞”。
解決經濟社會實際問題
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是法治精神的集中表現。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程中,憲法充分發揮了保障、指引、激勵的作用。
一年來,圍繞維護憲法法律權威,解決經濟社會中實際突出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相繼出臺了相關司法解釋,公安部、司法部等有針對性地出臺了一系列工作意見。
《關于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了危害食品安全相關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提出了相關罪名的司法認定標準,統一了新型疑難案件的法律適用意見,為依法懲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編織了嚴密的刑事法網;《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司法解釋》結合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取證難、鑒定難、認定難等實際問題,對有關環境污染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作出了新的規定;《關于依法懲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見》突出體現對未成年被害人的特殊、優先保護,為保護未成年人權益架起一道不容碰觸的高壓線。
今年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共表決通過了《旅游法》、《商標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16部與經濟社會密切相關的法律。除了立法、修法,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后審議了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工作情況,2012年中央決算、2012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城鎮化建設工作情況,農村金融改革發展工作情況,財政科技資金分配與使用情況等方面報告,有效發揮了監督職能。
讓群眾感受公平正義
7月29日,國家工商總局反壟斷案件公布平臺正式開通運行,工商機關所有已結案的壟斷案件處理決定均網上可查,標志著工商機關反壟斷執法步入公開、透明的新階段。今年是我國《反壟斷法》實施5周年。5年來,這部新法與我國經濟土壤相融相生、不斷完善,監管部門運用反壟斷工具更加嫻熟。
建立侵權假冒“黑名單”、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用法律手段積極應對貿易摩擦……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需要各市場主體具備法治思維。越來越多的行業、企業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市場經濟的公平正義得以有力彰顯。
此外,法治思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司法公開。司法公開的力度越大,社會越和諧有序,全民學法、守法、用法的積極性也會隨之不斷提高。
近年來,互聯網信息傳播大眾化發展日趨明顯,民眾對審判過程和裁判結果的關注一再升溫,司法神秘化的空間急劇縮小。這對司法公開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中央政法單位已經開展司法公開試點工作。最高人民法院著力推進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行信息公開3大平臺建設,擴大司法公開范圍,創新司法公開形式;最高人民檢察院積極推進檢務公開,實現當事人通過網絡實時查詢舉報、控告、申訴的受理流程和辦案流程信息;公安部、司法部近年來在警務公開、獄務公開方面也進行了積極探索。
新媒體的應用在司法公開過程中獨具優勢,發展迅速。《2013年新浪政法微博報告》顯示,截至今年10月31日,新浪微博平臺認證的政法微博總數已達2.4萬余個,有31個省級法院、26個省級公安廳、12個省級檢察院、11個省級司法廳開通新浪官方微博。
“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這一共識已經廣泛形成。
促使法制制度日益完善
與法治思維緊密相連、相伴而生的是法治方式。隨著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逐步展開,法律制度日益健全完善,從而為依法治國、依法行政、依法執政提供了堅實基礎,同時也為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環境。
涉法涉訴信訪改革方面,把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制化軌道解決,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目前已經在全國推開。將涉法涉訴信訪事項從信訪體制中分離出來,由政法機關依法處理,保證了涉法涉訴信訪在法治軌道內解決。
司法救助方面,擬出臺建立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見,推動解決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問題。對因遭受犯罪侵害或民事侵權,無法經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當時人生活困難的,按規定及時給予司法救助。
勞教制度改革方面,對勞動教養制度的改革確立了“先停止審批,再適時廢止”的路線圖。從2013年3月起,各地基本停止適用勞動教養,社會治安保持了平穩態勢,獲得社會各界認可。同時,隨著社區矯正法律制度正式確立,社區矯正工作基本實現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