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勞動課上,同桌同學看著劉凡“穿針引線”。新華社記者李曉果、李穎報道

5月25日,劉凡在英語課上跟著老師大聲朗讀課文。 他是隨農民工父母進城尋夢的“無根兒童”。新華社記者李曉果、李穎報道
5月25日,劉凡的母親王建梅來接兒子放學。新華社記者李曉果、李穎報道
劉凡是隨農民工父母進城尋夢的“無根兒童”。從他的家鄉,數以萬計的“農二代”和他一樣涌入大大小小的城市,在不屬于他們的高樓大廈間尋夢。然而,在無數80后、90后“農二代”大哥哥大姐姐游離在城市邊緣,無法逾越夢想與現實之間的鴻溝時,從小在城市里長大的他身上卻寫滿著城市符號,已然找不到農村的痕跡。
劉凡今年八歲,四歲時跟隨父母從河北張家口來到北京,現在是石景山銀河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從到北京伊始,劉凡就和這里的小朋友一起長大。4歲上魯谷社區幼兒園,5歲到石景山青少年宮學習,6歲起就讀于銀河小學。一上小學他就報了器樂班,開始學習揚琴。在剛剛過去的期中考試中,劉凡的數學和英語成績都在90分以上。他最愛上電腦課,“可以用電腦嘛。等考完試了,有時還可以玩一小下游戲。”他調皮地眨眨眼睛說。體育也是劉凡的長項,體育老師說:“班上沒有幾個比他跑得快。”“長大后,我想騎自行車去西藏。”
劉凡說,“所以現在得把身體鍛煉好。” 在銀河小學上學的農民工子女不只劉凡一個。學校的周校長說;“雖然知道他們是從農村來的,但同學看待他們并沒有什么不一樣。大家一塊兒學習,一塊兒瘋鬧。 劉凡的父親劉愛忠在石景山七星園小區看守自行車棚,車棚旁邊有間六平方米的小屋,本來是給看守員晚上臨時休息用的,現在成了劉凡的家。由于物業的照顧,這間房沒有收他們的租金。三張床、兩張桌子和一張凳子是一家三口所有的家具。沒有空調,夏天他們就把門打開,笑言“也涼快”。
母親王建梅在一間房產中介公司做銷售,每個月能拿1000多塊,加上孩子父親看車棚一個月800元的工資,一家人足以維持生計。 王建梅說,劉凡自從懂事起就在北京生活,幾乎沒回過老家,對老家的感覺已經比較模糊。“我們張家口人說話有點口音,有時候我陪他讀課文,他就會說媽媽發音不對,應該這樣這樣讀。現在問他老家的事他什么印象都沒了。”王建梅說到這里有些慨嘆。“這幾年在北京生活確實比前些年輕松。現在學校不收借讀費了,每個學期能少交200多塊錢。今年北京發布了政策,打工父母的孩子和北京孩子一樣可以免試就近入學。” “喜歡北京嗎?”記者“揪”寫完作業后在小區內滑板玩得正歡的劉凡。“喜歡啊!這兒有好多小朋友,好玩。” “想不想家?” “這兒就是我的家啊。”劉凡的眼神里充滿了認定。
來源:新華社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