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假和大倒的利潤是票價數(shù)十倍”
姜凱說,倒票都是沖著錢去的,一張票加價三五十元的,按行話只能算“扒皮”,而制假和大倒的利潤則是數(shù)十倍。
“扒皮一天收入也就幾百,大頭是供票的。”姜凱說,“扒皮的一年收入是15萬,而供票和制假在百萬元以上。”
一位從事制假多年的人士表示,早期的制假都是各地倒票組織自制自販,產(chǎn)、供、銷“一條龍”,極個別的組織還發(fā)展到分工合作的家庭式作業(yè)。
上述人士透露,制假的成本非常低廉,一張車票的成本僅幾分錢,再通過與倒票組織勾結(jié),采取人工出票,或者以代售點出票方式進行“出貨”。一個客運高峰期,就可獲利數(shù)百萬元。
接近北京站公安段的人士透露,為打擊“黃牛”倒票行為,站里加強轄區(qū)控制,利用視頻監(jiān)控找信息源,并根據(jù)群眾舉報進行打擊和抓捕。
上述人士表示,經(jīng)過多年打擊,一些青壯年的倒票人士逐漸轉(zhuǎn)為幕后,廣場上一般多為老弱病殘的“扒皮”,這些人從倒票和制假點拿到票后,以加價20元—50元進行出售。但由于其身份特殊,處理方式只能是驅(qū)逐。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90年代起,中國警方便開始嚴厲打擊倒票犯罪。但一位長期參與藍盾行動的警員表示,多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多次打擊,層層打,反復打,每次打都大獲全勝,但還是屢禁不絕。在利益的誘惑驅(qū)動下,河南、北京等地,已是全國倒票最為活躍的地區(qū)。
來源:今日早報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