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大力發展公租房,優化住房供應結構,本市將保障房供應方式從“以售為主”向“租售并舉,以租為主”轉變。市住保辦有關負責人昨天表示,公租房將占到年內公開配租配售保障房數量的60%以上,全市新建、收購公共租賃住房6萬套,竣工1萬套以上。
發展公租房
加快實現“住有所居”
去年10月,在海淀區組織的一次公租房公開搖號現場,2385套公租房首次亮相。
今年3月16日,首批入住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亦城茗苑小區公租房的家庭從市領導手中接過了新家的鑰匙。
從去年北京在全國率先出臺公租房管理辦法并啟動建設項目以來,公租房如今已經從概念開始轉變為實物,逐漸進入百姓生活,成為城市住房體系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從公租房概念面世,誰有資格申請公租房就為社會所關注。對此,市住建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公開配租公租房的對象是“三房”家庭,即取得備案資格的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和限價房輪候家庭。
同時,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鼓勵產業園區和重點企業利用自有土地建設公租房,為引進人才和務工人員提供居住條件。這樣,公租房還將幫助兩類人群解決住房問題:一類是“三房”以外其他符合申請條件的中低收入“夾心層”;另一類是在京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得益于產業園區的公租房項目,他們也被納入住房保障體系。
日前發布的《關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人才公共租賃住房建設的若干意見》成了北京產業園區公租房發展的樣本。預計到2013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人才公共租賃住房建筑面積將達到111萬平方米,總套數達1.6萬余套。各區縣和園區也制定了相應的實施細則。如海淀園出臺的暫行辦法明確,人才公共租賃住房是“為海淀園企業引進的人才提供短期的周轉性租賃住房”;申請企業承租人才租賃住房的人數最多為1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