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房為主
完善保障性住房體系
提升包括公租房在內的出租房管理水平,逐步形成以出租房為主的保障性住房供應體系,預示著除廉租、公租模式外,本市還將建立多種形式的出租房,確保租賃房比例占到全部住房供應的60%。
北京租賃房建設管理正在摸索新模式和新機制。
公租房籌集管理主體以市、區政府為主,目前主要采取以下形式:一是由市、區住房保障機構作為建設管理主體,主要面向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二是一些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園區經批準可以作為公租房主體,利用自有土地建設公租房,解決本園區內引進人才及企業職工的住房問題。
為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本市還積極引導有條件的社會單位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利用單位自有用地和農村集體存量土地建設租賃房。
大興區黃村鎮棗園尚城是個農民回遷安置房小區。這個小區里有富余房的房主都將房子交由黃村鎮政府設立的北京天河浩宇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托管代租,后者通過類似房屋銀行的市場化運作,向社會“無差價”轉租房屋。
“以前住平房時,我也出租過房子,租戶難管理,房租免不了缺斤短兩,還總擔心安全。如今把新房委托政府辦的中介代租,我再也不用操心了。”黃村鎮農民趙振華是棗園尚城小區第一批委托代租的業主之一。今年1月,他將一套兩居室交由中介代租,一下就簽了3年的租賃合同,當即拿到了頭一年租期的3萬元租金。
“我們的房子面向產業園區企業出租,園區企業職工租房還可享受10%至30%的優惠,但這并不影響房主的收益,因為優惠的租金都是由政府來‘背’的。”大興區黃村鎮有關負責人介紹,這種管理和運作模式,既保證了回遷村民的利益,又解決了出租房屋管理難題,實現了村民“服務管理有組織,經營增收有資產,安置就業有崗位,穩定生活有保障”的目標。
統計顯示,去年全市共落實公租房及租賃房項目19個,建筑面積172萬平方米,可提供房源2.6萬套,新建公租房近2萬套,比原計劃翻了一番,領先全國。對于包括大興區黃村鎮農民回遷房在內的空置房源,有關部門也正積極試點,在維護農民利益、規范房屋出租秩序的前提下,使其成為租賃房房源的有效補充,并通過多主體、多渠道的房源籌措,讓北京逐步形成以出租房為主的保障性住房供應體系,實現“住有所居”的目標。
來源:北京日報 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