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
明長城斷頭處存在更早長城
巍巍群山,哪座山頭都有可能是古長城遺址所在地。踏查從何處開始?
順著現已發現的石墻遺址,從周邊開始調查是比較簡單、可行的辦法。但工作人員卻將踏查的起點定在了延慶縣大莊科鄉的解字石村。
這聽起來有點奇怪:昌平區的長城遺址踏查怎么還要跑到延慶縣的地界上?參與這次踏查的昌平區博物館館長邢軍向記者透露了其中的奧秘。
原來,明長城在北京的西北方向有一段大約19公里的空缺地帶:從東往西,明長城從懷柔黃花城進入延慶的解字石村后突然截止;從西往東,八達嶺明長城過水關之后,也一下子沒蹤沒影。
本該綿延不絕的明長城,為什么在京西北會有一段空白?對此,學術界尚無定論。但在此前2006年全市舉行的大規模長城踏查行動中,文物工作者發現,很多明長城是疊壓在明朝以前的古長城遺址上修建的。在這段明長城的空缺處,說不定就能清楚地發現明前古長城的遺跡。而按照昌平境內已發現的三處石墻遺存的大致走勢,很有可能和明長城的斷頭處有某種關聯。
2010年5月,由昌平區文物管理所4名工作人員組成的踏查組,來到延慶解字石村,現場進行踏訪。村北的山頭上,從懷柔方向延伸過來的明長城在最后一個敵臺的位置上戛然而止。敵臺由條形磚石砌成,主體部分已經坍塌,但基座保存還比較完好。站在敵臺位置上向明長城消失的西南方向眺望,果然,山上隱隱綽綽匍匐著石壟狀的墻體遺存,和昌平境內發現的石墻極為相似。
在當地老人的指點下,踏查小組以解字石明長城斷頭處為起點,順著山勢,向西南方向追蹤古長城遺跡。沿途,石墻若隱若現,有的地段保存較為完好,有的地段完全看不到痕跡。保存完好的石墻,高度1米到1.5米不等,寬度1至2米不等。堆砌石墻的石塊多為就地取材的碎石,形狀、大小不一。有的呈散亂堆積狀,有的是與土混合堆積在一起,僅在局部地方,能看到有較大石塊砌筑的痕跡。由于年代久遠,很多石墻坍塌得比較嚴重,有的上面已經長出茂密的荊棘。
一路向西南踏訪,越過延慶松樹溝村的石門,就進入昌平地界,很快就是此前發現的昌平大嶺溝村石墻遺址,繼續往西南方向走,是邊墻子村石墻遺址;然后在碓臼峪村、錐子石村、立石溝南山上都發現了明顯的墻體遺存,長度從120多米到1000多米不等?!斑@時就已經能肯定,這些墻體遺存是屬于同一段古長城遺址。”邢軍說。
這段古長城通往何方?踏查組歷時兩個月,翻過無數個山頭,直奔西南方向走,穿過110國道陡嶺子隧道,再次進入延慶縣地界,來到井莊鎮北地村,又發現了長達兩公里的墻體遺存。之后,再往西南就是水關長城附近的水關村?!爸?,我們猜測這段古長城會和水關長城連上,后來發現不是。它從水關長城的北邊繞了過去,直奔八達嶺明長城的方向,最后和八達嶺長城相接?!毙宪娊榻B。
至此,這段古長城遺跡的線路、走向,基本水落石出。“起點是延慶解字石,終點是八達嶺,全長大約19公里,這一段也恰好是明長城在北京的空白處?!毙宪娬f,此前,文物工作者普遍認為這段區域沒有長城存在。這次踏查有力地推翻了這個論斷,“仍然有長城存在,只不過是比明代更古老的早期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