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證
古長城可能建于北齊時期
歷史上,從春秋至明朝,曾數十次修建長城。這段19公里長的古長城遺址,究竟誕生于哪個朝代?
“北齊的可能性最大。”邢軍介紹。據《北齊書》記載,天保七年(即公元556年),北齊國曾大舉修建長城,從今天的山西大同一直修建到渤海岸邊,并且明確記載途經“幽州北夏口”,即今天的昌平南口地區,距離這次古長城的發現地不遠。據此推測,這段古長城也很有可能就是在那個時期修建的。
此外,從墻體的建造特征、以及走向來看,新發現的這19公里古長城遺跡和昌平區另一處已經確定的明前古長城——馬刨泉長城,大致建造于相同的年代。而之前,文物工作者在對馬刨泉長城進行踏查時,在當年的長城戍所遺址上發掘出不少磚石碎瓦,瓦面上獨具特色的花紋,透露了豐富的歷史信息。
在昌平區文物管理所,記者看到了部分發掘出的瓦片。其中,一種有手指按壓痕跡的瓦片格外引人注意。“指印是在沒燒制前故意按上去的,算是一種裝飾,瓦的凸面有,凹面也有,應該是用在房檐滴水處的瓦。”
據文物專家岳升陽考證,這種有指印紋飾的瓦片,北京地區頗為少見,但在其他地區卻有出土,最典型的就是鄴南城。鄴南城是東魏和北齊的都城,出土有大量東漢至北齊時期的瓦,其中就包括這種帶指印的瓦片,發掘者稱之為“指捺紋”,年代定為北齊時期,“那段時期,這種有指捏紋飾的瓦在我國的北方部分地區廣為流行,這是判定長城年代的一個有力證據。”岳升陽表示。
除了昌平,密云、平谷、懷柔、延慶、門頭溝等區縣近年來也陸續發現了明代以前的古長城遺址,皆呈石壟狀,長度不一。古長城沿線的戍所遺址也發現了多處,具有明顯的北齊時代特征。
此外,在這次為期兩個月的長城踏查中,昌平區文物管理所還攝錄了大量的影像資料,并對部分有代表性的墻體遺存進行了細致的勘測,這為以后開展古長城學術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坦白說,我們對明前古長城的了解還很少。古長城的真實面貌究竟怎樣,還有待于專家們進一步研究、考證。”邢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