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珩,光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現代光學技術及光學工程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江蘇省吳縣人,1915年生于日本東京。1936年畢業于清華大學。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主要創始人和首任所長,領導該所早期研制了我國第一堝光學玻璃、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第一臺激光器。863計劃和中國工程院的首倡者之一。曾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7月21日13時2分,王大珩先生,在京逝世,享年96歲。
在他名字前面,有一長串頭銜:“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而在很多人眼里,王大珩先生是“中國光學之父”,但王先生卻說:“所有經歷的事件和變遷,都是在國際形勢的大環境中,在經濟建設需求的促進和推動下形成的,并不是我個人的功勞。”
從1948年回國算起,王大珩為中國的科技事業整整奉獻了63年。“殫精竭慮、無悔付出”,是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所長、和王大珩長期共事的研究員宣明對他的評價。
“科技工作者要做建設大軍里真正的排頭兵”
1915年2月26日,王大珩出生于江蘇吳縣。1936年,他從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并在兩年后考取留英公費生,赴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攻讀應用光學。
1948年,王大珩滿懷強烈的報國之志回到祖國,擔任大連大學教授、應用物理系主任。而在當時,偌大的中國,僅有一些制造簡單望遠鏡和低倍顯微鏡的破舊工廠,遠遠不能適應需求。
1951年,王大珩受命籌建中國科學院儀器館。次年,儀器館在長春建成,后改名為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王大珩被任命為代理館長、所長。此時國家急需大量科學儀器,但當時國內想制造光學精密科學儀器,卻拿不出制造它的材料———光學玻璃。
王大珩帶領大家從零做起。1953年12月,中國第一爐光學玻璃熔制成功,結束了中國沒有光學玻璃制造能力的歷史,也為新中國光學事業的發展揭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