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產中介門前貼滿房屋降價信息,但仍少有人問津。實習記者 趙恩澤攝
今年上半年二手房交易量與去年下半年 相比下跌近三成
號稱史上最嚴“限購令”的北京房地產調控新政實行已有半年,調控效果如何?哪些產業受到影響?未來政策將繼續從緊還是有可能松動?本報今日推出“限購半年看房市”專題,聚焦房屋租賃和中介市場。
在國務院去年下發房地產調控政策背景下,今年2月,北京出臺更嚴厲政策限制投資性購房。如今半年過去,限購效果初現。今年2-7月,北京除部分區域普通商品房價格有所松動外,二手房交易量也比去年大幅下跌。
依賴于二手房市場的房地產中介機構,在房產調控下進入“寒冬”,今年以來已有超過20%的中介門店關門歇業,僅6月份就有400多家中介門店關閉,很多房產經紀人離開中介行業另謀出路。
不光房產經紀人,整個房產中介行業都面臨大考,多家房產中介機構正在醞釀轉型。
收入一降再降 經紀人離職
>>影響·人員
去年初,河南農村小伙小鄭到北京打工,經人介紹,他成為某知名房產中介的經紀人,開始學習辦理二手房買賣相關業務。
“每月收入至少四五千,如果賣房多,一個月可能上萬。”小鄭說,當聽到這些“傳說”,他覺得生活終于可以改善些了,也可以給老家的父母多寄些錢。
雖然是新手,小鄭去年月均收入也有4000多元。不過今年,這樣的“好運”沒能延續。
2月份房產調控的“京十五條”頒布后,原來一個月可能賣出兩三套房的,現在幾個月可能都賣不了一套,小鄭的收入也一降再降,從4000多到3000多,再到2000多元。北京消費高,他開始吃老本,兩周前,他選擇辭職。
在房產調控后收入縮水的房產經紀人,遠不止小鄭一個。
身為金匯地產望京店的置業顧問,張先生也已經3個月沒賣出一套房,收入從此前的每月四五千,跌至2500元左右,縮水近半。
按照中介行業慣例,負責“置業”的房產經紀人,主要靠賣二手房提成,在3個月零成交后,張先生心情一天比一天焦躁。他說,限購后很多有購買能力的白領也被限制購房,部分剛性需求被壓制。如果市場再無改觀,下個月他打算重新找工作,“不過找新工作也不容易。”
據記者了解,在朝陽區曙光里一帶,因生意不好做,有負責買賣房的經紀人,七八個人同時選擇離職。此前擔任某中介市場部經理的羅先生,也選擇轉行到酒店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