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由于果品品種、品質參差不齊,達不到國際市場標準,果品出口未能打開國際市場。為此,近年來大興區加大有機果品基地建設力度,不斷提高果品質量適應國際化需求。按照標準化生產、有機食品生產示范、規模化經營的要求,從2005年開始探索有機果品生產,建立果園生態實驗室,采用糖醋液吊瓶、間作驅蟲的薄荷、汞燈防蟲等一系列純生物農藥和物理的方法防治病蟲害新技術,從改良土壤開始,進行有機果品的種植試驗,率先建立了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塔形結構。
有機梨種植不使用化肥、農藥,代之以有機肥,生物肥。有機果園里都建有生物發酵池,將粉碎后的秸稈、紅糖、酵素按一定比例混合發酵,一個多月后就可以制成有機肥,這些肥料就可以施用到地里,三年后達到轉換認證期,土壤基本上可以達到國際生產有機果品的需要。利用蟲怕味的特性,在果園種植紫蘇、羅勒、薄荷、萬壽菊等類香草植物驅蟲,加入大蒜、辣椒等具有殺菌、殺蟲作用的農產品做成殺蟲劑,加入麥飯石粉、牛奶、鮮花、幼果、麥麩、紅塘、豆漿、米糠等做成葉面肥噴施以后果品味道更鮮美。由于生產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大興區示范園的土壤有機質達到1.5%以上,為果品的安全、優質打下良好基礎,全區先后有20個基地通過有機認證,面積達5000余畝,帶動全區2萬畝果樹進行有機化栽培,年可向市場供應1000萬公斤有機梨。
2010年香港日昇公司通過考察大興梨園、生產技術、環境以及大興在全國梨王擂臺賽中的參賽產品,認為大興精品梨完全具備出口標準,產品優于國外同類產品,比原產地的果品還要好。經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測,大興精品梨的含糖量、口感、安全性等指標均達到出口標準,具備了出口的條件,今年大興將有15萬斤黃金梨走向國際高端市場,為百姓開出一條增收致富的途徑。
大興素有“中國梨鄉”之美譽。梨樹種植面積達6萬畝。在“興果富民”工程中,區政府每年拿出5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支持推廣高接換優、平面網架栽培、平衡配方施肥等十余項高新技術,進行品種改良和技術更新。同時,專門聘請了韓國果樹專家、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的13位專家,對全區的果品生產進行市場定位,為農民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通過多年的技術引進與推廣,大興區果品生產步入標準化、產業化、安全化生產的軌道。目前,大興區在主導產業的品種結構布局中已構筑起保存一批、推廣一批、儲備一批的格局,即:保存“金把黃”鴨梨等一批栽培歷史悠久、品質優良的傳統名牌品種;推廣黃金梨等一批市場行情好、經濟效益高的優秀品種;廣泛引進、儲備一批國內外優新品種400余個,以便能夠不斷緊跟市場推出新的拳頭產品,這種品種結構布局提高了大興精品果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競爭后勁。截止目前,大興區梨年總產量已達6000萬公斤,占全市梨總產量的51%。全區精品梨生產面積達4萬畝,帶動科技示范戶1000戶,年產量4000萬公斤,優質果率達到80%。可滿足廣大消費者的不同需求。
來源:中國日報北京記者站(記者 陸中秋)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