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國語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院于2007年9月27日正式揭牌成立。并有厲以寧先生擔任名譽校長這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北外哲學社會科學學院是由原來的北外社會科學部組建而成的,北外社科部又是由原來的北外馬列主義教研室和國際政治教研室合并組建,并于1986年10月成立的,北外社科部的發展正好經歷了21個春秋。社科部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頭十年的階段,是老一輩教師叱咤風云的階段。老一輩的教師出了一批大師和專家。他們是邢賁思,何建章,萬井榮,周隆賓,于祖堯等。社科部也出了一批哲學社會科學的成果,其中以劉家泉老師的《宋慶齡傳》聞名于世界。同時創辦了國際關系雙學位的學科點,招了兩屆學生,后由于經費困難而停辦。第二階段是后十年階段,老同志紛紛離退,中青年教師進行艱苦奮斗。社科部發展的二十一年,可以說是在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堅持走過來的。社科部建立之時,正是國家進行改革開放的攻堅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在建立,經濟大潮席卷而來,馬列主義理論教育處于困難的階段,在這種困難的處境下,社科部的老師反而激發了一種抗爭的斗志和團結奮進的精神,他們以六種精神姿態來迎接市場經濟大潮的挑戰。第一是陣地意識,就是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走進教室,在課堂以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來回答各種挑戰性的問題,以激昂的熱情來宣講馬克思主義的原理和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第二是服務意識,也就是始終以學生為本,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培養他們的各種素質,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服務。第三是與時俱進的意識,即關注現實,讓現實的活生生的事物進入課堂,使政治理論課教學充滿時代氣息和生活氣息。四是理論學習和科研領先的意識,即對黨中央提出的最近理論成果搶先學習研究,撰寫論文,然后讓這些理論成果及時進入課堂。第五是開拓創新的意識,也就是不斷探索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第六就是團隊意識和大局意識。這六種精神狀態也成為哲學社會科學學院的文化精神傳統。
來源:北京外國語大學 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