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日報訊重慶已將縮小貧富、城鄉、區域“三大差距”寫入“十二五”規劃發展目標。為破解縮小“三大差距”難題,在“十二五”開局之年起好步,昨天,市長黃奇帆主持召開專題座談會,就如何縮小“三大差距”征求市內專家學者意見,集思廣益,尋求良策。
黃奇帆說,“市委、市政府重大決策方案形成前,都會廣泛征求各方意見,特別是要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方案形成后還將征求人大、政協意見,這可以使重大決策更加科學、合理。今天請各位專家來,就是想聽聽大家的意見,如何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如何通過城鄉互動發展來縮小‘三大差距’。今天的座談沒有任何禁區,希望大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市長的這番開場白,給座談會定下了暢所欲言的基調。
與會專家學者踴躍發言,圍繞如何縮小“三大差距”,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座談會上,與會者踴躍發言,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市發改委主任楊慶育認為,縮小“三大差距”的核心是提高低收入水平,建議建立最低工資標準增長機制,鼓勵充分就業;推進農村“三權”融通,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采取措施解決教育、公共服務等均等化問題。對于主體功能不同的區域,采取不同考核體系,促進區域差距的縮小。
市委研究室副主任文良印、市社科院院長陳澍表示,縮小“三大差距”要處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關系,在初次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優化農村創業環境,保障農民收入快速增長。
市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易小光建議,抓住重慶工業化和城鎮化機遇,推動就業性移民;加快“兩翼”地區交通設施建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強中低收入家庭就業能力方面的培訓。
重慶大學副校長張宗益表示,對于“兩翼”工業園區實行的稅收優惠政策還應惠及企業,在“兩翼”地區培育龍頭企業,拉動區域發展;有效轉移農村人口,鼓勵返鄉農民工創業。
重慶工商大學教授王崇舉、重慶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冉光和說,縮小城鄉差距更應關注農村和留在農村的農民,鼓勵能人返鄉創業,讓一部分青壯年農民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力軍,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提高農產品商品化率。完善農業保障體系,通過農業保險和發展基金,提高農民抗風險能力;更加關注城市低收入群體的生存發展。
西南政法大學副校長劉俊建議,探索建立農村糧食安全成本的社會分攤機制,通過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讓農產品實現市場定價;進一步探索和建立資源特別是土地資源的調節機制,保障邊遠山區農民的利益。
西南大學區域經濟研究所教授張明舉表示,應明顯區分各區縣主體功能區的戰略定位,有針對性制定考核辦法;縮小城鄉差距應注重從農村、農業抓起。
重慶大學貿法行政學院副院長劉渝琳認為,建立自愿捐贈機制或營造社會公益氛圍,發揮社會捐贈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
重慶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蒲永健建議,通過發展旅游產業,帶動低技能人員就業;在主城邊遠地區設立農業園區,發展區縣特色農產品;鼓勵城市居民走向農村,發展農業。
重慶市委黨校教授甘強建議,將“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兩個同步納入區縣考核指標,從機制上縮小貧富差距;進一步研究經濟增長和稅收增長之間的關系,發揮稅收調解分配作用。
縮小“三大差距”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打出“組合拳”,努力走出一條城鄉均衡發展,貧富差距、區域差距逐步縮小的和諧發展之路
黃奇帆說,縮小“三大差距”是一個系統工程,非常復雜,但我們有勇氣去破題。重慶將縮小“三大差距”明確寫進“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并不光是熱情所至,而是理性分析的結果,現在如果不采取措施來縮小“三大差距”,五年過后,“三大差距”將會進一步拉大。在城鄉差距上,現在主城和各區縣縣城的發展氣勢如虹,而農村的發展則相對滯后,如果現有機制體制和發展狀態不變,城鄉差距一定是拉大;在區域差距上,“一圈”與“兩翼”的基數本來就不一樣,“一圈”各方面的發展條件都比“兩翼”好,照現在的態勢發展下去,圈翼差距還會拉大;再說貧富差距,隨著城市經濟、工商經濟發展,工商企業增加,高收入階層也會增加,如果不采取措施,最后基尼系數還將變大。
黃奇帆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縮小“三大差距”,我們要努力探索走出一條又好又快,民生和經濟均衡發展的路子。這是一項綜合性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打出全方位的“組合拳”。今后幾年,需要出臺一個個具體的促進“三大差距”縮小的重大改革措施,一條條實施到位,最終探索出一條城鄉均衡發展,貧富差距、區域差距逐步縮小的和諧發展之路。
縮小“三大差距”,工作重點要聚焦基本面的問題
黃奇帆說,縮小“三大差距”,關鍵要抓住本質性的東西。比如貧富差距,大家一般從貨幣現象來理解,說富人與窮人之間收入差距有多少。但從操作層面來講,則要從人的生活狀態的基本面去判斷。人的生活狀態主要是衣、食、住、行等等,我們就要抓主要矛盾,縮小了這幾方面的差距,社會的公平也就顯現了。衣的方面,現在富人、窮人之間差不太多,就是高檔和普通的區別;吃的方面,不少貧困家庭在吃上面還比較困難,像我們對留守兒童提供愛心午餐,就是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在這方面大家可以專業分析一下,看什么地方是我們的薄弱環節,政府應該在哪些方面花錢解決吃的問題;住的方面,問題就比較大了,差距幾十、上百倍,我們現在搞住房“雙軌制”,首先解決有房子住的問題,同時調控商品房價格不要太高;行的方面,有人有轎車,有人沒有轎車,我們就發展公交、地鐵、輕軌等,讓大家出行都方便,這樣就趨于合理。
如果衣、食、住、行這幾個最基本要素差距不大,那老百姓的幸福感應該就會比較強。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的工作重點要聚焦在這些基本面上,努力把工作做好。
縮小“三大差距”,要堅定不移推進城市化、工業化、城鄉統籌一體化,切實抓好分配制度改革,多動腦筋,全方位下功夫
黃奇帆說,在縮小“三大差距”的過程中,要堅定不移推進城市化、工業化、城鄉統籌一體化三大戰略,不能因為擔心擴大城鄉差距就放慢城市化,城市化過程本身就是在促進區域融合,縮小城鄉差距;工業化是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義,能夠促進就業,縮小貧富差距;而城鄉統籌一體化,就是推進區域差距、城鄉差距的縮小。可以說,推進“三化”戰略與縮小“三大差距”都有密切關系,只有把“三化”目標實現了,我們才更有條件來縮小“三大差距”。
在縮小貧富差距方面,重慶要切實抓好“住房+保障”雙軌制的住房制度改革;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基礎設施、社會保障和教育體系;繼續保持低稅收政策促進二、三產業發展,實現充分就業;努力搞好分配制度改革;不斷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在縮小城鄉差距方面,要進一步抓好戶籍制度改革;搞好農村的商品流通組織;把農民的宅基地、承包地、林地確權到位,真正實現農村“三權”的質押融通。在縮小區域差距方面,要將新增財力更多轉移支付給邊遠區縣和農村地區;要鼓勵區縣大力發展縣城經濟,進一步抓好工業園區建設,做大做強縣域經濟;切實用好庫區后扶政策實現移民安穩致富,把庫區經濟搞上去。
副市長童小平參加座談會。
來源:重慶日報 編輯:楊鑫 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