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筑城人
重慶城墻和城門,解放前就差不多拆完了,解放后,就只剩下通遠門、東水門。據唐冶澤考證研究:重慶史上有四大筑城人。
第一個筑城人是戰國張儀,著名的縱橫家,但張城已不可考。第二個筑城人是三國李嚴,李城把城墻修到了重慶半島的山脊上。當時可能只有“青龍”、“白虎”兩個東、西城門。
第三個筑城人是南宋彭大雅,話說四川制置副使兼重慶知府大人彭大雅,曾出使過蒙古,深知蒙軍特點,因此上任后就哭著鬧著惡狠狠地筑城。相傳有四個城門,但《元史》和《宋史》卻說重慶有洪崖、千廝、鎮西、熏風、太平五門。元蒙軍后來多次侵入四川,一路平趟,但最終都在重慶城下認栽。
彭大雅之后,第四個筑城人完成了重慶史上最大規模的筑城工程,這就是明初戴鼎。戴城長度是李城的1.31倍,城門“九開八閉”多達十七個。哪九開?朝天、東水、太平、儲奇、金紫、南紀、通遠、臨江、千廝諸門;哪八閉?翠微、金湯、人和、鳳凰、太安、定遠、洪崖、西水諸門。
民間有《城門謠》流傳,唐冶澤1970年代斷斷續續聽到過其中的句子,現在坊間網上傳的《城門謠》完整版本,出自著名學者彭爺爺彭伯通老先生《古城重慶》一書:
朝天門,大碼頭,迎官接圣;千廝門,花包子,白雪如銀;洪崖門,廣船開,殺雞敬神;臨江門,糞碼頭,臭得死人;定遠門,較場壩,舞刀弄棍;通遠門,鑼鼓響,看埋死人;金湯門,木棺材,大小齊整;南紀門,菜籃子,涌出涌進;鳳凰門,川道拐,牛羊成群;金紫門,恰對著,鎮臺衙門;
儲奇門,藥材行,醫治百病;仁和門,火炮響,總爺出巡;太平門,老鼓樓,時辰極準;太安門,太平倉,積谷利民;東水門,正對關,鯉跳龍門;翠微門,掛彩緞,五色鮮明;復興門,溜跑馬,快如浮云。
九開八閉門
重慶人現在口頭上提到“重慶城”,就是指戴城。戴城最大的特征就是“九開八閉”之十七個城門。
開門都比閉門大,都有城樓,多數還有甕城;閉門比開門要小,沒有城樓和甕城。有一種說法是如果打仗遭圍城,開門不敢開,就可以偷偷打開閉門去取水。“但據我走訪的一些老人們說,閉門沒得啥子用得,只是做樣子的,后來就封了。”
閉門最先可能還是跟開門一樣有兩扇木門,最后就用磚石封堵了。唐冶澤指著《老城門》第33頁閉門鳳凰門的一張老照片說:“你看,城墻的石頭,和封堵城門的石頭,風化程度差不多,這證明很可能是閉門修好不久,就用石頭封閉了”。
好個重慶城,八個閉門實際上是個面子工程。閉門無用,而且從軍事上講,門多危險多,因為門是防守的最薄弱部位。但我們那些凡事講一個“天人合一”的祖先,把城門整成“九開八閉”,是為了對應當時很主流的“九宮八卦”風水理念。
古人動土筑城修房,最講一個“風水”。近代重慶教案,就是土著和洋人打架,起因多是洋人教會在城內外制高點修筑教堂。洋人搶占制高點,可能有軍事上的考慮,但我們的百姓紳商們群起反對洋人的理由,只覺得他們很“障”我們的眼晴,從來不提也沒想過洋人的軍事威脅,而全是“他們占了我們的風水,斷了我們的龍脈,破了我們的福氣”之類的憂慮。
可愛的祖先可愛的城。雖然“九開八閉”有點“面子工程”,但戴城對重慶的后代子孫那是給足了面子:戴城是重慶史上筑得最好的城,高峻、神秘、美麗,是最能完美體現“重慶城”這三個字的大城。
從此,重慶城河山旖旎,輪廓定矣,500多年間,大家再也無城可筑,直到1926年潘文華成為重慶第一任市長后,戴城終于迎來了自己的克星。從1927年開始,從朝天門開始,以建設和開發的名義,不少城墻和城門相繼被拆。
寫《老城門》前的一天,唐冶澤沿戴城“九開八閉”的輪廓線斷斷續續踩了一圈,從通遠門走到朝天門、菜園壩、儲奇門、南紀門、又回到通遠門。他說:“如果‘九開八閉’的城門都還在,那該是一件好神奇的事情。”
唐冶澤簡介
1953年10月生于四川樂山,1982年畢業于四川大學歷史系,現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研究員,重慶師范大學客座教授,重慶巴文化學會秘書長。著有《甲骨文字趣釋》、《重慶老城門》等著作,曾獲“全國優秀編輯”稱號。
來源:重慶晨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