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調查
電腦城遭受3大沖擊
昨日,記者聯系上發帖者“大冬瓜”,他承認音頻是和朋友一起錄制的,對于記者的采訪,他予以婉拒,只表示自己的確在石橋鋪電腦城干了近10年,只是想通過錄制這樣一段音頻來表達他們這個行業的辛酸。
隨后,記者在石橋鋪賽博數碼廣場走訪了里面的商戶,對他們目前的經營現狀進行了實地了解,大部分人均表示,目前生意不如從前,他們也切實感受到,電腦城的生意在走下坡路。
■沖擊一 網上商務平臺沖擊重慶峻峰電腦公司是石橋鋪賽博數碼廣場的一個老商家,談起生意,今年36歲的唐經理搖了搖頭,“生意是越來越難做了。”她說,自己本身是學計算機出身,1998年畢業后的她在外打工一年后,投身IT行業,這一做就是12年。從最初只有10余平米的店面做到了目前的7個店鋪。“以前大家聽我說是做‘電腦’的,羨慕得很。”唐經理說,現在雖然營業額增大,可是毛利卻在縮小。加之網上商務平臺沖擊,客源減少。按照傳統,7~9月理應是旺季,可現在卻“旺季不旺”。
■沖擊二 區縣電腦城搶走生意另一家也在石橋鋪經營上十年的電腦商鋪劉經理也告訴記者,公司業務不如從前,這和一些私人小公司爭搶客源有一定關系。另外,各區縣電腦城的興起,也分散了很多區縣客源,“大家都有了各自的客戶群,生意怎能如從前?”
■沖擊三 “串串”攪亂市場秩序重慶申鑫電腦維修中心的負責人則告訴記者,從維修電腦這一塊來說,也感覺生意大不如從前。不僅同行競爭激烈,一些“串串”也影響了他們的生意。他舉例說,電腦城門口很多“串串”攔截客流,然后以介紹客源為名從他們那里收取中介費。“這樣不僅顧客的維修成本增加,而商家賺的錢卻少了。”
聲音
專家:電腦城應該向“商場化”轉型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為了應對沖擊,商戶們也想出來了不少應對方式。比如,加強內部員工培訓,提高服務質量。同時,傳統實體店面也相繼在網上開店作為輔助。
中國社科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員劉彥平了解情況后向記者表示,對商戶提高服務質量應對沖擊表示贊同。他說,客源流失,與電腦商城價格不公開、不透明也有一定關系,在砍價還價之間,消費者就會有心理疲勞,對商家的誠信度產生懷疑。劉彥平認為,客戶購物最在意的是一個品質的保證,如果商家的誠信度高,客戶購物時更有安全感。
劉彥平還建議,在經營模式上,電腦城應該向“商場化”進行轉型,統一規范、統一管理、統一收銀,而不是像集市一樣進行經營。同時,電腦城管理者要跳出“房東”的角色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對商戶進行市場指導,幫他們及時作出結構調整,避免同質化惡性競爭。
管理方:實體店有網店無法取代的優勢
昨日,賽博數碼廣場華西區總部市場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連鎖賣場的擴張,京東商城、淘寶等電子商務的低價誘惑,對如今的IT終端格局的確有一些沖擊和改變。但是這二者并不是對立的。實體店也有電子商務無法取代的優勢,兩者的目標人群不同,電子商務雖然快捷低價,但是實體店更注重售前引導和售后服務,更在乎消費者的現場體驗。
來源:重慶商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