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21萬人次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
抑郁焦慮香煙依賴排前三
15日,重慶市第一屆情緒障礙研究國際高峰論壇在重醫附一院舉辦。十多名國內外知名專家就情緒障礙早期篩查和干預發表了最新研究進展。重慶晚報記者從會上獲悉,重醫附一院心理衛生中心副主任、市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況利教授,正在開展一項針對重慶青少年心理健康(情緒障礙)的調查項目,且有了初步結論。
據了解,從2011年6月開始,況利帶領的科研組連續三年對我市大中學生進行調查。通過在線測試、問卷統計等方式對青少年心理健康進行評估,目前已完成調查21萬多人次,其中大學生16余萬人次,中學生5萬余人次。這份心理健康調查報告細分為6個方面:抑郁、焦慮、酒精濫用或依賴、尼古丁依賴、物質濫用(吸毒)和網絡成癮。重慶晚報記者看到,2011年對大學新生(大一)的調查中,抑郁、焦慮和尼古丁依賴(香煙)的總比例排名前三,分別逾8%、6%、4%。其中,男生對尼古丁依賴比例超過了抑郁和焦慮,占到了8%,而女生的抑郁比例最高,幾乎達到10%。
“家庭經濟狀況、社會交往問題等,都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況利說,重醫附一院開展了心理篩查和綜合防治措施體系,對高校學生心理問題進行有效監控、主動干預,建立了醫校聯合心理疾病及自殺防治綠色通道模式:心理問題較輕的學生,由學校心理咨詢中心進行心理輔導、治療;心理問題較嚴重的學生,通過綠色通道進入重醫附一院治療。
每月生活費1500元 幾乎全用來打游戲
況利給重慶晚報記者講述了一個案例。
大學生王華每月生活費1500元,19歲大一時買了電腦。他通宵達旦在寢室跟朋友玩網游,不去上課,餓了就喊外賣,有時一天不吃飯或吃一頓飯,睡醒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登錄游戲。
此外,王華每個月的生活費幾乎全部用于游戲買裝備,吃飯就買5角錢白飯和1元素菜。他和同學的交流僅限于游戲,其余話題根本提不起興趣,也不與朋友外出玩耍。接受治療時王華說,他覺得游戲就是他的整個世界,他能在游戲里感受到悲歡喜樂,現實中的情感在游戲中都能找到。
王華表現出來的問題就是網絡過度癡迷。況利認為,逃避現實、空余時間太多、從眾心態是王華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
首先,游戲中的絢麗畫面、等級規則,給不少青少年提供了一個可以成為英雄的機會。如果現實中的生活不如意,通過游戲來逃避就成了一種選擇。其次,大學課程與高中不同,給了青少年更多的空余時間。有的人用來提高自己,有的卻不知該如何度過。第三,看著身邊的人都在玩,自己也不知不覺加入其中。
況利建議,青少年一定要區分好現實和虛幻,可以通過讀書、運動等方式轉移注意力。如果確實喜歡網絡游戲,可以給自己制定一個玩游戲的時間表,自我控制或讓朋友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