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重慶郵電大學物聯網工程技術中心實驗室,學生們正在進行創意設計。記者 梅垠 攝
天馬行空想出來的創意,能變成一項項專利,而自己也能成為發明人,這對于重慶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研一學生頡小鳳來說,以前從沒“奢望”過。
不過,因為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與重慶郵電大學合作共建了國內首家校企專利創意孵化合作平臺——“騰訊—重郵”專利創意孵化中心,這一切都變成了現實。
如今,她作為發明人申請的兩項專利,已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而且,專利申請由騰訊來操辦,申請費用也由騰訊“埋單”,她可以算得上是一個“蹺腳”發明人。
從2013年12月以來,像頡小鳳這樣的學生,在重郵還有不少。騰訊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重郵師生已提交兩期共73個創意,14個創意已進入專利申請階段,其中1個創意還進入PCT(《專利合作條約》)國際專利申請階段。
是什么促成了騰訊與重郵的“聯姻”?
校企合作的新嘗試
根據教育部《中國高校知識產權報告(2010)》統計,中國高校的專利轉化率普遍低于5%。盡管最近兩三年這一狀況有所好轉,但仍然不盡人意。
為何高校的專利“走”不出實驗室,只能躺著“睡大覺”?
“簡單地說,就是高校的專利不‘接地氣’,不能滿足企業的實際需求。”重郵副校長劉宴兵坦言。
這在騰訊與重郵最初的合作中也能得到印證。在重郵提交的第一期31個創意中,絕大多數是基于師生團隊現有的研究方向,從論文成果中提煉出來的,經過初篩,騰訊只相中了5個創意。
但到了第二期,他們轉變了思路,以企業的創新需求和實際應用為導向進行創意設計,被相中的創意一下子就翻了一倍。
所以,在劉宴兵看來,要讓高校專利更多地“走”出實驗室,開展校企合作的探索十分迫切和必要。
那么,騰訊又為何愿意和重郵合作?
“校企合作其實是我們的一種傳統做法,但以前大都是以項目為主,但這一次是新的嘗試,以創意為主。”騰訊知識產權部助理總經理、專利負責人王活濤表示,項目合作往往要求做出產品,要有實實在在的成果,但創意合作只要一些好的想法,對高校師生來說后者門檻更低,有利于激發更多師生的參與和創新活力。“互聯網行業的機遇稍縱即逝,雖然我們已經申請了上萬項專利,但仍然需要充實技術儲備。通過專利把這些創意記錄下來,恰好也能達到這一目的。”
其實,在找上重郵之前,騰訊也與其他高校“相過親”,但由于重郵在產權管理等問題上思想較開放,最終促成了這樁“姻緣”。
專利申請費用由騰訊埋單
那么,雙方如何共同孵化專利創意?
此次合作的相關負責人、重郵知識產權中心主任何曉行告訴記者,每隔一段時間,他們會根據企業提出的技術需求方向,面向全校進行創意收集。
“如果有學生提出了具有挖掘潛力的創意,我們會利用孵化中心的專家庫,尋找到相關領域的老師與學生結成對子,對他們進行專業輔導,制定技術方案。”她說。
與此同時,騰訊除了有一名專利工程師專門負責與重郵進行合作對接以外,還會定期派技術人員到學校開展創意指導、篩選和評級。
“如果‘創意’被相中,騰訊就會委托專業的專利代理機構為這些創意進行專利檢索、分析和評估,并遞交專利申請。”王活濤稱,從創意提交到專利申請受理,一般會在3個月之內完成。不僅專利申請和維持產生的費用都由騰訊埋單,而且他們還會對選中的創意按評級發放資助獎金。這為廣大師生免去了專利申請的后顧之憂,為高校專利技術市場化提供了極大便利。
“這種合作方式還有一個好處是,有別于過去較多采用的專利一次性買斷,它實現了雙方利益共享。”何曉行表示,若創意變成專利獲得了授權,那么,學校將作為第一權利人,騰訊則是第二權利人。雖然騰訊可免費使用專利,但專利若向第三方轉讓,雙方也將按一定比例進行收益分成。“可以說,這在更大程度上實現了高校專利的價值,高校專利變‘活’了。”
已有300多名師生參與其中
在劉宴兵看來,經過與騰訊近一年的探索,高校專利“走”出實驗室已經邁出了第一步。這種合作也得到了廣大師生的認可。
對于頡小鳳來說,因為大四時的兩個創意被騰訊相中,她不僅成為了發明人,也獲得了學校的保研資格。在不斷成長過程中,她對探索互聯網領域的前沿技術更有積極性。從剛開始,在老師的指導下提交了1個創意,到如今自己組建團隊,提交了5個創意。
據學校初步統計,目前已有300多名師生參與其中,而學校也對提出優秀創意的師生給予了更多政策傾斜。
對于王活濤來說,雖然重郵師生的視野及提出的創意與企業需求還有一定差距,但從全國高校范圍來看,這已經具備了較高水平,也為騰訊與其他高校開展類似的產學研合作提供了范本。
“今后,通過更專業、更有針對性的引導,相信我們能孵化出更多好的專利,不僅是作為企業的技術儲備,也在未來的產品中得到應用。”本報記者張亦筑 實習生 朱鳳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