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泡沫痰一般是慢性支氣管炎的表現,濃痰則是支氣管感染,粉紅色泡沫痰就可能是心臟衰竭。”23歲的姚玲是重醫附一院青岡老年護養中心的大學生護理員,說起自己的護理專業更是頭頭是道。
老人們都喜歡這個活潑的女孩,她會陪老人下棋、寫書法,還給老人們念報紙上的新聞,去年,她被評為服務明星。
“護理員隊伍里急需養老專業畢業的大學生。”該中心主任鄧慶說,可如何吸引和留住這些大學生,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養老護理員可能出現斷層
市第三社會福利院雖是公辦養老機構,同樣存在護理員缺口。院長李鵬梅說,老一批護理員慢慢做不動了,“新鮮血液”又招不進來,缺口會越來越大。
這不僅僅是李鵬梅的擔憂,很多養老院都在擔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勞動力價格的上漲,養老護理員恐怕將出現斷層。
這樣的擔心不無道理。目前,我市已步入老齡化社會。截至2012年,全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578萬,占全市總人口的17.68%。預計到2020年,全市人口老齡化率將超過21%,即每5個人中,就有1名老年人。
這么多老人,誰來照顧他們?
培養職業化人才隊伍
“我們也想多招一些學生,讓他們從事養老服務工作。”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健康與老年服務學院副院長張俊說,可現實并不樂觀,除了第一屆招到104人以外,第二屆和第三屆分別只有47人和50人。
她建議,政府應在招生方面,對養老相關專業給予一定政策傾斜,如增加在校生人均補貼,仿照“免費師范生”模式,給予降分錄取、學費減免、獎學金(助學金)優先評定、推薦就業等,吸引更多生源。該怎么留住學生?合展天池養老護養中心創始人、重慶匯澄養老機構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馬馳認為,首先應解決學生的職業觀,“嬰兒拉屎拉尿,人們會覺得很美好,可放老人身上心態就不一樣了,這就需要在職業教育中讓學生突破心理障礙,認同這份職業。”
我國養老護理服務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也迫在眉睫。馬馳曾到日本考察,日本養老護理機構的人員隊伍由醫師、看護人員、介護人員、療養師、作業療法師、機能訓練指導員、生活相談員、介護支援專門員構成,涵蓋了服務的方方面面。不同崗位均應獲得相應的資格和等級,其專業化、職業化特點明顯。
國家相關部門也意識到了這點。今年6月,教育部等9部門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業人才培養的意見》,提出我國將積極探索養老服務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鼓勵引導高校設置康復治療學、護理學、應用心理學和社會工作等與養老服務相關的本科專業。
建立相應的報酬機制
不過,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想要留住養老護理人才,最根本的還是要建立起相應的報酬機制。
提高護理員待遇叫了很多年,可由誰來買單?
“愣個貴,我們哪里住得起?”、“這完全是逼我們去死!”……今年年初,位于沙坪壩的群林老年公寓打算漲價,將每月養老護理費用由1600元漲到1800元,漲價部分用來提高護理員的收入。可一聽說要漲價,老人們就鬧翻了天。
“好幾個此前來考察過的老人紛紛打了退堂鼓。”該公寓負責人稱,最終,漲價這事就擱下來了。
這樣的尷尬在我市大多數養老院都存在。
“其實我們可以學習德國、日本等國家,建立完備的老年護理保險制度。”市社科院研究員李勇說,老年護理保險即為因年老、疾病或傷殘而需要長期照顧的被保險人提供護理服務費用補償的保險。在德國、日本,護理保險由政府財政補貼托底,用于補償護理服務,保證護理員的收入。在德國,護理員的收入與公司白領差不多。
還有專家建議,應從社會管理的體制機制上設計,將養老護理列入社會公益性崗位或由政府購買服務,每月給予一定金額的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