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市公布《重慶市主城區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方案》(2014-2020年),生活垃圾實行4類分類,今明兩年為示范推廣階段。2016-2020年全面推廣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逐步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理的管理和運行體系。今年,主城各區政府和北部新區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工作,建立相應的分類收運體系。江北區和渝北區各選擇一個街道,其它區各選擇一個封閉式小區進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運示范工作。
上周末,重慶晨報公眾調查中心聯合大渝網,展開了一項在線調查(1012位市民參與),結果顯示,94%的市民認為垃圾分類是長久之計、早該推行了。
72% 超7成人不會分類扔垃圾
將家中的剩菜、紙巾、廢電池、廢燈泡集中到一個垃圾袋直接扔進垃圾桶——本次調查中,高達72%的受訪市民承認,自己這樣做;僅3%的人真正做到分類裝袋、分類扔。很多人認為,環衛工最終都是將垃圾混雜在一起運走,況且“你分,或者不分,每層樓的垃圾桶只有一個,不多不少。”
而有多少人在扔垃圾之前會過一下腦子?就像江北區觀音橋步行街片區的環衛工人劉先生說的那樣:“分了和沒分一樣,大家能把垃圾準確投進垃圾桶已經很環保了。”
盡管如此,絕大多數市民,對推行垃圾分類,抱有極大的熱情——74%的受訪者認為推廣垃圾分類很有必要,“早該推行了”;20%的人認為很有意義,“是長久之計”。
4% 極少人能清楚區分四類垃圾
早在今年8月,重慶市政府就計劃推行將生活垃圾分為易腐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類進行處理。
調查發現,僅4%的人能清楚區分這四類垃圾,雖然也有高達70%的受訪者能分清“大部分”,但重慶工商大學環境與生物工程學院副書記宋海雨表示,大多市民僅處于部分了解的“懵懂”狀態。這會給市民在垃圾分類時帶來困難,比如,一旦出現某件物品不知道如何分類,就可能最終全部放棄分類。
76% 最大阻礙是“環保意識不強”
宋海雨的學生曾組成志愿者隊伍,利用課余時間走進街道、社區進行涉及垃圾分類等環保知識的宣講。不少市民會感到不耐煩,覺得這件事離自己好像還很遙遠。所以,要讓大家都能準確區分,并形成分類意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為什么推行生活垃圾分類那么難?調查中,近八成受訪者(76%)直指“市民環保意識不強”,認為這是推行垃圾分類最大的阻礙。其次是“缺乏有力的獎懲措施,沒有動力”(28%)。
68% 推行垃圾分類應獎懲并重
宋海雨認為,推行垃圾分類,首先是要提高市民環保意識,普及垃圾分類方法與知識,要讓其家喻戶曉。不過,在目前垃圾分類尚未上升到居民自覺行為的情況下,通過一定的獎懲手段,比如,對分類工作做得好的家庭、小區或單位進行獎勵,對做得特別差的進行懲罰,是當務之急。
有68%的受訪市民認為,要推行垃圾分類還得“獎懲并重”;還有29%的人支持“以獎勵為主”,3%的人建議“以懲罰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