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寶頂架香廟會
《四庫全書》找到相關記載
大足的寶頂架香廟會始于南宋,興盛于元明,由大足石刻衍生而來,是宗教文化與民俗文化的高度結合,以農歷二月十九為活動會期,每屆香會香客少則十多萬人次,多則達四五十萬人次。
寶頂架香廟會以觀音菩薩為朝拜主神,沿途遇寺院、場鎮、過橋和進寶頂山游大佛灣、圣壽寺、廣大寺,逐地逐廟,逐龕逐窟,逐殿逐尊參拜,最后到千手觀音處交香還愿。它集朝山進香、商貿、娛樂為一體,至今八百余年而不衰,在引導人們孝養父母、棄惡向善、凈化心靈、愉悅心情,培育寬容、利人、和諧相處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也在促進旅游、繁榮經濟、豐富民間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學術研究方面,具有重大價值。
據悉,這是寶頂架香廟會第二次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這次申報工作中,在我國現存最大的一部官修叢書《四庫全書》上找到了關于寶頂香會的相關記載,印證了源遠流長的歷史。
民間文學
廣陽鎮民間故事
現僅一人能講述千則故事
早期的廣陽鎮民間故事起源于田間地頭,內容比較龐雜,有神話傳說、地方風物故事、歷史人物故事、生活故事及笑話等。其中,尤以本土傳說、本土地名來歷等故事數量較多,保存比較完整。
杜志榜是廣陽鎮民間故事的代表性傳承人,今年65歲,他會講1000則以上的廣陽鎮民間故事。他最受歡迎的一個故事名叫《耿巴縣斷案》,講述了重慶古代一個縣官,用奇特方式來斷案的趣事。
據介紹,廣陽鎮民間故事總量為4800余則。但是,在時光流逝中,如今健在的故事家已經為數不多。其中,能講100則故事的有5人,200則的有3人,300則的有2人,500則的有1人,800則的1人,上千則的故事家也只有1人。
“我們講故事的同時,也根據當今社會現實創作了一些新故事?!倍胖景裢嘎叮壳皬V陽鎮在4800多則傳承故事的基礎上,又陸續創作了200余則故事,下一步將把一些經典故事整理成集錦讀本出版。
傳統舞蹈
石柱玩牛
比西班牙斗牛更保護動物
石柱土家傳統舞蹈“玩?!笔抢^土家啰兒調、土家吊腳樓營造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石柱第三個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
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譚小兵介紹,“玩?!逼鹪从诠糯匀怀绨?,是流傳在石柱民間的一種傳統舞蹈,主要流傳在石柱縣西沱、下路和南賓等地,常在春節、谷雨季節和牛王節等節日表演,是一種與農事相關、用于喜慶場面的民間典型傳統舞蹈,表達人們對五谷豐登、人畜平安的愿望。
石柱“玩?!币话阈枰甙藗€人配合,一人扮演手持道具的放牛大哥,另外兩人在牛道具內扮演牛身,其他四人為鑼鼓手。其中,放牛大哥是玩牛隊伍的指揮,他背著背簍去逗“?!?,引“牛”起舞,互相配合完成吃草、擦癢、滾水、跳坎等舞蹈動作。一旁的鑼鼓手或觀眾可即興喝彩,說些吉利話,場面熱鬧而歡樂。旁人在觀看時,還會唱當地民歌啰兒調助興,玩牛人也會一邊跟著對唱。如在我國家喻戶曉的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就是啰兒調民歌的代表。
相比西班牙斗牛需將公牛刺死,石柱“玩牛”的玩法更保護動物,體現了巴渝農耕文化,展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平等生存的態度。同時,表演者來自草根,沒有經過專業訓練,情緒、動作均源自于生活,體現出巴渝人天生勤勞、敏捷和與生俱來的藝術天分。
傳統音樂
彭水苗族民歌
情歌為主 地域習俗鮮特奇美
彭水苗族民歌集中分布于鞍子鎮一帶,內容豐富,有情歌、生活歌、勞動歌,尤以情歌為主。演唱形式有合唱、一領眾唱(打音)、多領眾唱、齊唱等。歌詞結構有五言、七言、十字句和長短句。主要有高腔、平腔、混腔三大類。
苗族民歌緊貼當地民眾生活,特別是婚戀中的盤歌習俗潤飾和豐富了百姓生活,使地域習俗鮮特奇美,在傳統音樂的對比研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取樣與存史的標本、民俗文化價值。
聲音
非遺傳承
重在保護傳承人
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譚小兵: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無形文化遺產,代表著人類文化遺產的精神高度,無論是口述文學及語言、傳統表演藝術、傳統手工藝技能等,它是依附于個體的人、群體或特定區域或空間而存在的,是一種“活態”文化。因此,在保護非遺的手段、方式上,除了需要收集整理保存那些物質性的載體、或通過記錄等手段將其物質形態化外,更重要的是要對掌握、表現優秀技藝或形態的人加以有效保護,使之在現今以至未來社會中得以不斷延續和發展。
記者 劉曉娜 見習記者 李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