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14年8月30日,從德國杜伊斯堡出發,“渝新歐”首趟原裝汽車整車進口班列抵達重慶沙坪壩區團結村鐵路口岸。重慶日報資料圖片
內陸開放推動重慶外向型經濟加速發展。12月15日,重慶海關召開新聞發布會稱,今年前11個月重慶外貿進出口總值達5376.9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41.7%,進口和出口數據雙雙超過去年全年。
重慶海關副關長許鑫介紹,2013年,重慶外貿進口219億美元(約1335.9億元人民幣),出口468億美元(約2854.8億元人民幣);今年前11個月,重慶進口1822.5億元人民幣,出口3554.4億元人民幣,均大幅超過去年全年。
與重慶外貿關系最為緊密的地區和國家分別是香港、東盟、歐盟、韓國和美國。上述5個貿易伙伴合計占前11個月重慶進出口總值的七成以上。
市外經貿委有關負責人分析了重慶外貿大幅增長的原因。他認為,產業方面由于重慶加工貿易的興起,IT制造業大量進口零部件,出口終端產品,為進出口帶來增長的主要動力。另外,今年重慶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上線,讓市民在家門口采購海外商品,積極擴大了進口貨物種類和數量。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民營企業為重慶進出口貢獻了近五成份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89.5%。市貿促會有關負責人說,今年以來,我市各級各部門進一步簡政放權,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了更好環境,政府主導打通的渝新歐國際鐵路大通道也進一步完善,班列運行正常化,為企業出口提供了高效通道。
除此之外,重慶海關也加緊推動各項改革,其中還包括加入長江經濟帶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等重大改革,這些舉措不但大幅減少了企業進出口的審批手續和通關環節,還為企業開展進出口業務降低了資金和時間成本,有效刺激了重慶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重慶實施內陸開放引發國際貨運變革
國際貨協廢止國際鐵路不準運郵包規定
重慶日報訊 (記者 陳鈞實習生李超)“在國際鐵路直通貨物聯運中不準運送郵政專運物品”,這條被鐵路合作組織(OSJD)沿用了58年的禁令,將在2015年7月正式廢止。而推動這項變革的,是重慶實施內陸開放,打造的“大動脈”——渝新歐鐵路。這是記者12月15日從重慶海關和市物流辦獲悉的。
國際鐵路不運郵包,這在過去是一條“鐵律”。因為郵包作為個人物品,種類繁多,包裝復雜,且不利于海關監管,因此國際貨協將其作為禁運物品。鐵路合作組織(OSJD)于1956年頒布的《國際鐵路貨物聯運協定》(簡稱《國際貨協》)中,明文規定“在國際鐵路直通貨物聯運中不準運送郵政專運物品”。
隨著各國民間交往日趨頻繁,個人物品的跨國運輸需求越來越多。傳統的國際郵路主要集中在航空和海運,盡管相比航空,跨國鐵路在成本方面綜合優勢明顯,相比海運,在時效方面綜合優勢明顯,但此前還沒有運輸國際郵包的先例。
實施內陸開放,開通渝新歐鐵路,并試點跨境電子商務的重慶有了讓國際郵包走鐵路的動力。“‘渝新歐’承運國際郵包,不但可以促進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還可以增加‘渝新歐’去程和回程貨源。”市物流辦有關負責人表示。
為此,重慶組織了多次渝新歐鐵路運載國際郵包的實驗,并與海關總署、國家鐵路局、中鐵總公司、中國郵政集團、“渝新歐”沿線各國郵政部門積極協商,于今年3月底,通過國家鐵路局、中國鐵路總公司向鐵路合作組織提出了修改《國際貨協》中有關禁止運郵的申請。6月初,鐵路合作組織在立陶宛召開了政府層面會議(運輸法專門委員會會議),討論通過了新版《國際貨協》,其中,刪除了對禁止運輸郵政專用品的相關描述,并擬訂2015年7月1日起生效。
重慶海關有關負責人表示,一條實施了58年的禁令被廢止,一方面,表明在國際鐵路聯運領域,運輸國際郵包已得到廣泛認同;另一方面,也表明重慶作為一個內陸城市,通過實施內陸開放,也可以引發國際變革。
市物流辦有關負責人稱,待明年7月1日新版《國際貨協》生效后,重慶將作為我國內陸地區的國際郵件互換中心,在中歐鐵路通道上實現批量化的國際郵包運輸。重慶日報訊 (記者 王海達 陳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