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梁的“十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在去年取得較大進展。 (資料圖片)
黔江的紅心獼猴桃,在市場上口碑極佳。(資料圖片)
這個元旦假期,三峽生態魚又狠狠地“火”了一把。
雖然零售價較普通的魚高出兩三倍,可由于采用“不投飼料、不投肥料、不投魚藥”的天然生態養殖技術,三峽生態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生態安全,不僅在超市里供不應求,網絡訂單也源源不斷。
市委四屆六次全會提出,要大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現代特色效益農業。
“在經濟進入提質增效新常態的大背景下,農業發展也到了由注重產量的粗放發展方式向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的集約發展方式的新階段。”市農委主任夏祖相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市將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全力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發展現代特色效益農業,促進農民增收。
因此,三峽生態魚的“火”,絕不是孤例。今后,將有更多像這樣產出高效、安全生態的農產品,走上市民的餐桌。
由數量型向數質并重、追求效益轉變,大力發展現代特色效益農業
“保持糧食和主要農產品產量的穩定和增長仍然是農業生產的頭等大事,但是新常態下內涵有所不同,核心在于對于質量和效益的要求更高。”夏祖相說,農業發展要放棄片面追求產量、數量指標,逐漸過渡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的可持續發展階段。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要提高農業質量和效益,由此走上加快發展特色效益農業的路子,并確定突出發展糧油、蔬菜、柑橘等11個重點特色產業。
為此,市財政每年設立10億元專項資金,并力爭每年增長20%,主要用于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標準化基地建設、循環農業、產業鏈建設、市場體系建設、社會化服務等方面的補助,以扶持每個區縣打造2至3個特色主導農業產業。
在系列利好政策推動下,我市一大批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初具規模,三峽生態魚、武隆高山蔬菜、豐都肉牛、涪陵榨菜、萬州古紅橘等品牌聲名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