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上海世博會日前推出了世博會的傳統紀念品——世博護照。在世博會上,印制精良的世博護照成為提升參觀者參與樂趣及互動體驗的有效方式,許多人由此獲得“不出國門,走遍世界”的體驗。
世博護照最早起源于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爾世博會,早期兼具門票功能。記得2005年4月參觀日本愛知世博會時,我買了一本世博護照,每看一個館就蓋一個章,一天下來也只看了排隊不長的幾個館。快到閉園時,我拼命跑到各展館的出口處找工作人員蓋章。最令人感動的是,有一個館的工作人員因為一時找不著印,在我的懇求下親手在護照上畫了一個章。我走出園區時,世博護照上已經有好幾十個章,好歹也算是“周游列國”了。
走進世博會,就像是走進了一個“新世界”:世博會展示的不是過去,而是未來,各國都把最美好的愿景通過世博會表達出來。走進世博會,也像是走進“聯合國”:世博會是各國各民族平等交流的舞臺,各國都把它看作是一個公共外交的絕佳機會。
以前,世博會上唱主角的都是一些比較發達的國家,因此參展國數量并不多。1851年舉辦的首屆英國倫敦世博會僅有25個國家參加,以后很長一段時期內,參展國家不過幾十個。1958年比利時布魯塞爾世博會的參展國雖然達到47個,但極少有亞非國家參與。1964年美國紐約世博會由于未得到國際展覽局批準而受到其成員國的抵制,美國因此轉向非成員國。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爾世博會參展國達到63個,各大洲均有國家參與,此后發展中國家參展數量逐漸增多。
為了讓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參與進來,世博會設立了聯合館,這給一些中小國家提供了文化交流的平等舞臺。如今,非洲、南太平洋、中美洲、亞洲聯合館紛紛出現,既展示了各國文化特色,也顯現了地區國家之間的文化互動。近年來,國際展覽局成員國數量急劇增加,1999年為88個,2007年為111個,現在已達到157個,其中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
國際展覽局為了讓發展中國家也有辦展的機會和能力,修訂了辦展規則,按性質、規模、展期將世博會分為注冊類和許可類兩種。注冊類世博會是在某個主題之下的綜合性展出,展期為6個月以內,場地面積沒有限制;許可類(或稱專業類)世博會的會場側重專業性質,如生態、科技、海洋等,規模較小,場地面積不超過25公頃,展期為3個月以內。設立許可類博覽會的目的之一就是降低門檻,為發展中國家舉辦小型博覽會提供機會。
參展規模和數量是考驗主辦方公共外交能力的重要指標。上海世博會目前已經吸引了24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創下了世博歷史的新紀錄。相信上海世博會將更有力地提升世博會的人氣和影響力,世博護照也一定會成為廣大參觀者美好記憶的一部分。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編輯:楊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