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類似思明區在同安打造“思明園”的合作共建模式,擬在廈、漳、泉推廣,由三市聯合共建產業園區。
“到今年底,合作園區和重點產業共建區方案,將初步形成。”來自廈、漳、泉有關方面的綜合消息顯示,目前三市正抓緊方案對接、規劃探索。
在各自的GDP考量、城市競爭壓力面前,廈漳泉正嘗試通過共建園區、利益共享,打造跨市域的產業鏈、產業集群與產業地帶,避免同質競爭、合謀共同市場。
·2011高考的那些事 ·無錫靈山免費體驗游
項目解碼
三市擬共建“產業園”
早上在廈門的總部開會,開完會趕到漳州工廠,再回廈門。
從事納米海綿研發、生產、銷售的廈門思航納米科技公司老總林柒建,對如此“兩地分居”的經營節奏不再覺得有負擔。
“高密度納米海綿生產,對廠房要求比較高,要五米多高,一般要自己建廠房。”林柒建坦言,公司剛起步,要在廈門拿地建廠比較難;而要吸引人才、市場,又離不開廈門,最后選擇“前店后廠”方案——總部設在廈門,生產基地設在漳州。
類似這種 “廈門為前店,漳泉為后廠”的區域分工,在此次廈漳泉黨政聯席會議上,有了新的突破思路——— 共建、共享。
“以制造業為突破口,探索建立三市制造業合作園區和重點產業共建區。”一參會官員向導報記者表示,以原來一開始強調分工容易產生隔閡不同,這次倡導的制造業“融合發展機制”,首先強調的是融合、共建。
在共建模式的前提下,上述知情官員透露,三地再在產業上進行分工,比如廈門的光電顯示、廈漳的半導體照明、泉州的微波通信等國家級產業園區及泉州的光伏、漳州光電等特色產業園區。
對此,廈門大學教授、區域經濟研究專家唐禮智表示,在三市的交會地帶,設立這樣的產業園,建立稅收等利益共享模式,可降低原來產業合作難的尷尬。
唐禮智表示,其實,不僅在廈門,在泉州也有類似的區區(縣)成功合作經驗,這次只不過是拓展到“市與市”。
為他人產業帶“添磚加瓦”
同時,三市間相互“添磚加瓦”,也提上日程。
就像一度成為廈門支柱產業的“石化”,在廈門進行產業調整后,廈門“十二五”規劃擬重點發展的支柱產業規劃中,“石化”不再榜上有名。
而在漳州,以古雷石化產業基地為龍頭的石化產業,將成為未來漳州經濟的重要支撐。
類似這樣三市間的“一退一進”、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現象,可望進一步延伸。“經過多年的發展,三市都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重點產業,而在同城化進程中,其它市要做的,就是要推動重點產業對接,共同打造完成的產業鏈。”有關專家解讀,就是在承認他市優勢產業集群的基礎上,三市間相互“添磚加瓦”。
聯合招商引入“臺資”
與上述如何 “分錢”不同,三市如何共同去“找錢”(即聯合招商),亦至關重要。而其中,聯合承接對臺產業轉移,被外界更為看好。
目前,廈、漳、泉都有各自特色的臺商投資區,也都把承接臺灣的產業轉移作為自身的招商重點。
“我們沒對哪個城市有特別的偏好,關鍵是選擇適合公司的發展土壤。”漳州市臺商協會副會長羅青興表示,廈、漳、泉聯合招商,更有利于承接對臺產業轉移。
在羅青興看來,有的臺商已經覺得,在“廈門開公司,漳州、泉州也要有一家”才叫完整。
事實也是如此,廈門市臺商協會會長黃如旭在廈門、漳州都有工廠,漳州市臺商協會會長廖萬隆,在廈漳也都有工廠。臺商在廈、漳、泉三地分別設廠的現象,不在少數。
“金三角,有獨到的優勢,就是對臺,廈泉漳城市地區的土地資源、人才、資本等加以整合,將可更有效承接對臺產業轉移。”羅青興如此認為。
導報記者獲悉,目前包括共建產業園區、分工培育重點產業集群以及聯合招商方面,三市經貿部門等正在聯合協商初擬方案,料在今年年底有望初步形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