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
唐禮智教授
不能預設立場,不能不讓競爭
產業同城化,核心是形成“融合、競合”的產業結構,而不是要“單合”,也就是說,最終是要形成有序的良性競爭,減少內耗,而不是“不讓競爭”。
在唐禮智看來,以往一談到廈漳泉產業合作,一開始太過強調產業分工,誰去做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誰來做第三產業,最終帶來障礙;而未來的同城化中,不能預設立場,要依靠企業的市場選擇、倒推機制來推動,最后漸漸形成各自優勢的產業帶,最終把金三角的整體實力顯現出來。
同時唐教授建議,在這一進程中,要走政府搭臺引導、企業唱戲推動的路子,比如先推動資本市場、人才市場、產權交易市場等要素市場整合,企業從中受益,自然跟著“同城化”。
漳州市經濟貿易委員會
郭偉琳副主任
主角是產業鏈上的企業
廈漳兩地可以首先在石化項目和汽車產業上進行合作,譬如廈門翔鷺和古雷的項目,合作起來自然水到渠成。
目前省經貿委確定的三地合作是裝備機械制造,但事實上,早在五六年前,廈漳泉三地已開始經濟合作。
發展到現在,從縱深上看,產業合作方向進一步明確,如廈漳兩地聯合共建的半導體照明產業基地;從廣度上看,多方位開展社會科技協作及產學研科技協作。
接下來,三地之間的經貿合作,政府仍只起搭橋作用,主角還是一條產業鏈的上下層企業,就以汽車產業為例,漳州作為零部件的生產基地,這樣可以節省人工、倉儲成本;廈門則以出口銷售為主,這樣的合作就是雙贏。
泉州區域經濟研究專家
方池雄
泉州主動一體化不會吃虧
積極主動采取一體化,對泉州來說不會處于弱勢或吃虧地位。泉州富有活力的民營經濟、品牌的狼群效應以及產業結構升級都需要廈漳泉一體化這個大空間。
廈漳泉城市一體化可以看到的好處首先是“人才共享”。目前的狀況是廈門人才濟濟,而泉州人才缺失,泉州市環境不如廈門好,人才不愿來。一體化后,人才的檔案關系、所屬單位都在廈門,即使他到泉州工作,拿的是廈門薪水,享受的是廈門待遇。
其次,對于泉州“滿天星”一樣的大小企業來說,實現“物流廈門”是他們的期待。一體化后,可能會使 “泉州制造”的外運節省開支、減少手續、快速通關。
廈漳泉成為 “一家人”后,可以在廈門招商,泉州、漳州落地,廈門可避免用地緊張、產業鏈不全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