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保險迎來政策春風 監管部門打出“組合拳”
一號文件關注農業保險
北京工商大學保險學系主任王緒瑾認為,一號文件對農業保險的重視,體現的是國家對于整個社會經濟穩定的重視
除了加大補貼力度,中央“一號文件”的特別關注也使2012年農業保險的發展方向更為明確。
2月1日公布的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除了突出“科技興農”以外,還對特別對農業保險做出指示。文件明確指出,擴大農業保險險種和覆蓋面,開展設施農業保費補貼試點,擴大森林保險保費補貼試點范圍,扶持發展漁業互助保險,鼓勵地方開展優勢農產品生產保險。健全農業再保險體系,逐步建立中央財政支持下的農業大災風險轉移分散機制。
天津保監局局長郭左踐表示,中央一號文件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提出的要求更全面,政策更加明確。這為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指明了新的方向,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無農不穩。一號文件對農業保險的重視,體現的是國家對于社會經濟穩定的重視。”王緒瑾這樣解讀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關于農業保險的內容。他認為,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不僅體現了從傳統種植業保險向林業保險的范圍擴大,還體現了從傳統保險模式向互助模式的探索,更加體現了從發展農業保險到越來越重視農業再保險體系。如此全面、全方位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我國農業保險的保障程度,同時還能為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保駕護航。
“農業保險和農業再保險是農業巨災風險管理的兩個有效途徑和方式。”重慶大學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黃英君認為,農業巨災風險的弱可保性必然會弱化農業保險的“商業性”,而需要“財政支持”并使其具有很強的“政策性”,這也是農業保險的“準公共物品”屬性決定的。農業大災風險管理制度創新的研究應該圍繞這條主線進行,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也為這樣的研究提供了政策層面的支持。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表示,2011年浙江省寧波慈溪市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保險互助社,對保險法已有所突破,雖然保監會沒有公開宣傳,但也沒有禁止,也沒有過多干預,這說明從中央到監管層已經開動腦筋,通過采取迂回的措施來推動農業保險的發展。
“必須兩條腿走路。”郝演蘇還建議,成立一家由政府全資控股的、全國范圍內經營農業保險的政策性公司,或者鼓勵突破現有的保險法規,鼓勵農民搞互助合作的、初級形式的農業保險合作社,是發展農業保險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