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堵車現象大幅降低 "愚公移車"成解堵密碼
解密2
夜間車位方便居民
幾百米長的小路上,晚上要停100多輛車。青少年宮斜對面的百家村,也是停車重災區。
緩解居民停車難,再度得到青少年宮的支持。本來夜間不開門的青少年宮地下車庫,改成向周邊居民開放,并增加保安對停車位進行管理。
“一天下來,青少年宮的260個車位被盤活了。”林劍明說,原來青少年宮停車庫的出入口不明顯,他們多次現場調研,改善交通環境,增設指示標志。
另一個對外開放的是禾祥西路新景高峰會小區。小區內有200多個車位專供業主使用,另有200多個屬于市政配套的公共車位,還沒到開放時間。
經過民警和市土總的努力,這些公共車位對外開放,白天和夜間都可以提供給周邊市民停車,由物業代管。
解密3
旅游大巴臨時中轉
今年五一,是對“三警合一”以后廈門交通的大檢驗。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多個景點交出漂亮“成績單”。逢節假日必堵的植物園,一反常態絲毫沒有堵車,輪渡和鷺江道這一最擠地段,也未發生大堵塞。
車子到底去了哪里,用什么方法?林劍明解析,植物園門口會堵車,主要是因為旅游大巴。
旅游大巴不是沖著植物園去,而是沖著周邊的兩個免費景點:虎溪巖寺和白鹿洞。游完兩個景點耗時1.5個小時,在這1.5個小時里,植物園的停車位全被旅游大巴占領。
民警和街道又想到 “打包轉移”戰術。他們找到廈禾路的海翼大廈空地,派出志愿者,只要旅游大巴在植物園門口卸完客以后,就將其引到海翼大廈。“整個五一期間,一點都沒堵。”林劍明說。
相同的措施被用到鷺江道、西堤,和平碼頭開辟出大巴停車位,榮譽酒店外的停車場也可停大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