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教育局頒布“禁令” 教師有償補課將重罰
第一次批評教育,清退違規所得,第二次除清退違規所得外,停發一年績效工資,兩年內不得評優評先,不能晉升,情況嚴重的給予解聘
關注理由:“課上故意少講、課下有償補課”,個別教師這一做法,今后將被重罰。昨日,福州市教育局局長鄭勇在參加福州市“讓人民滿意”媒體直播民主評議政風行風活動上表示,針對教師有償補課在福州有所抬頭的情況,市教育局出臺規定,將對違規教師進行重罰,今后教師有償補課一旦查實,第一次批評教育,清退違規所得,第二次再被查實,除清退違規所得外,停發一年績效工資,兩年內不得評優評先,不能晉升,情況嚴重的給予解聘。
是什么原因導致教師有償補課屢禁不止?福州市教育部門此次頒布的“禁令”,能否不走過場?昨日,記者就市民關注的問題進行了采訪。
【現象】有償補課,調查取證難
“在福州一些地方,教師有償補課,眾‘師’皆知。”昨日,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學教師陳女士介紹,孩子考上好的初中、高中,是許多家長的迫切愿望,許多家長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通過各類關系找老師補課。
據介紹,為了避人耳目,一些老師把補課的地點放在了家里,“一些老師在家補課,每天晚上五六名學生,上兩個小時,每位學生一次收取80~100元不等,一個月收入高達13000多元,這是不小的收入,比工資收入翻了好幾倍。”記者了解到,這類有償補課,由于地點隱蔽,調查取證很難,教師也有恃無恐。
昨日,福州市政風行風監督組組長甘海疆介紹,按照市紀委、監察局、糾風辦的統一要求,他們明察暗訪12次,電話回訪50多人,召開各類座談會13場,調查師風師德建設,發現教師有償補課,成為群眾反映的熱點問題,建議教育行政部門高度重視,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處罰。
【部門】中小學禁止不力,不得評文明單位
針對教師有償補課的問題,福州市教育局局長鄭勇昨日表示,對于教師有償補課、社會兼職,福州市教育局的態度是堅決的,嚴厲禁止教師有償補課,前段時間市教育局專門下發了禁止教師補課的通知。
副局長嚴星介紹,他們注意到,最近在職教師到社會兼課的現象有所抬頭,對社會造成不良的影響。他們認為在職教師有償補課,違背了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影響了教育教學的活動。
嚴星說,為遏制在職教師從事有償補課的現象,市教育局十分重視,作了明確規定,如果有教師違反規定,一經查實,第一次批評教育,清退違規所得,第二次再發現,除清退違規所得外,還要停發一年的績效工資,兩年之內不得評優評先,不能晉升高一級的職務,情況嚴重的給予解聘。同時讓中小學把禁止有償補課作為教師管理的重點,每年組織教師簽訂責任書,保證不進行任何形式的有償補課。
“對違規的教師要嚴肅處理并把處理的結果上報教育主管部門,如果中小學禁止不力、處理不力導致老師一再違反,我們要追究責任,通報批評,取消當年評文明單位的資格。”嚴星表示,市教育局希望通過更嚴的制度,有效遏制在職教師從事有償補課的現象。歡迎社會各界與媒體與他們一道共同監督。
【觀點】應發動社會監督,讓“禁令”不走過場
據悉,針對老百姓反映強烈的中小學集體有償補課問題,我省教育部門曾出臺政策:中小學在職教師不準以任何名義違規辦班組織學生進行有償補課、強化訓練或參與其他有償授課,更不準授意所教班級學生參加其本人或他人組織的有償補課活動。這次福州市教育局又出臺更為嚴厲措施,如何讓“禁令”不走過場?
福建師大一教師認為,在職教師有償補課能在社會較為普遍存在,執行這個“禁令”是關鍵,要發動社會各級和媒體監督,如果真要追究責任,估計就沒幾個老師敢明目張膽有償補課了。他還表示,“要真正解決問題,必須明確有償補課的法律界線,并適當提高教師待遇。”
□相關新聞
四大舉措縮小優質校與一般校差距
昨日的評議活動上,一媒體觀察員說,當下福州市一些優質教育資源有限,每到開學前,很多家長通過買房子、遷戶口等手段,把孩子送進優質中小學,市教育局在這些方面有什么好的對策?
鄭勇說,教育均衡是一個很大的課題,但是他們必須認真去做,這幾年做了一些工作:一是從抓標準化學校入手,大力改善辦學條件。調整中小學的布局,這三年新建了25所中小學,擴大面積41萬平方米。二是為薄弱校、一般校加大投資,這三年投了4.6億元,使一般校、普通校與優質校的辦學差距慢慢縮小。三是通過教師的交流及一定片區的交流,教育資源共享,統一教學,捆綁考核等辦法,使得片區內的學校基本均衡,片區內教師統一使用。四是通過優質高中定向生指標分配給薄弱校、一般校、農村學校,使得一般校有更多的孩子進入優質校學習。2012年把這個指標擴大到40%。通過這些手段希望能夠為均衡教育或者為資源的均衡做一些努力,今后還要加強。
在拓展優質教育方面,鄭勇說,福州城區新建學校全部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并由傳統優質校來帶動辦學、優質教育資源迅速擴大。目前全市達標高中66所,其中一級達標高中達14所。馬尾區、長樂市在全省實現實行免費高中階段教育。(記者 闕文龍)
實習編輯: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