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會過后高價花燈成廢品 福州每年數百萬辦燈會
市民支招花燈出路:不妨由企業來認領
對于指揮拆燈的負責人說的因每年主題不同、沒有儲存場地、缺乏回收渠道,大型燈組落燈后,大多只能當作廢品出售,許多榕城市民紛紛支招,希望花燈能有更好的出路。
“大型花燈造價高,卻也最難利用,今后元宵燈會的大型燈組可以少些再少些。”還有市民告訴記者,可以參考秦淮燈會的處理方式,號召企業認領。“秦淮燈會每年都展出幾十萬盞花燈,燈會結束后當地政府曾鼓勵企業來認領。”如商場經常布置展廳,喜慶花燈就可以派上用場,大型工廠、居民小區也能用來美化環境。
對于企業認領的形式,鼓樓區園林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種形式他們也曾想到,但這樣的方法存在一些實際困難,比如大型燈組拆裝運輸成本不小,“所以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摸索可行的辦法”。
由于今年的燈組回收招標已經結束,鼓樓區園林局表示,這樣的嘗試最快也要等待明年了。“如果有企業有這樣的意向,完全可以提前和我們聯系。”該負責人這樣說道。
他山之石
比利時:孩子花錢要訂消費計劃
對孩子來說,從小養成節儉意識既是一種美德,又是一種生活能力。在比利時,學校從小學起就開設專門課程,教孩子了解成年人的各種職業、什么是勞動報酬、如何區別各種商品及其價格的確定等。為了讓孩子們認識商品與價格、勞動與報酬的關系,比利時的中小學校每年還會辦一些集市,鼓勵學生將自己制作的手工藝品拿去出售,從而讓他們理解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同樣,學生們也可以在集市上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但每個人的消費額不能超過2歐元。這樣,孩子們在買東西前就會再三權衡自己最需要什么,由此學會選擇并意識到自己不可能擁有所有喜歡的東西。
如果說學校的教育只是理論上的,那家長的消費方式和行為則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這方面,家長的做法非常謹慎。通常情況下,他們花錢之前,都會先制訂一個消費計劃,告訴孩子哪些該花、怎么花。同樣,家長在給孩子零花錢時也會建議他們存一部分,并幫他們制訂一個有計劃的消費“目標”。
另外,在比利時,凡年滿14歲的孩子就可以出外打工掙錢了,如洗車、修剪草坪、掃雪、照看年幼的孩子等。至于像洗碗、整理自己的房間等家務活則是分內事,不屬于拿報酬范圍內的“打工”。
鏈接
古人看節儉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荀子曾提出“強本而節用”的主張。他還指出:“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就是說,使國家富強的根本方法是節約費用和開支。
除荀子之外,還有許多思想家提出類似的意見,把節儉不僅看成是關系一人一家興衰的大事,更看成是影響國家安定存亡的大事情。戰國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子說“以儉得之,以奢失之”,就包含著相同的意思:若能節用儉約,可使家國繁榮昌盛;若奢靡揮霍,就會使家國敗亡。南宋詩人陸游的家訓“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約,而敗于奢靡”,更是深刻地揭示了儉奢是治國安邦成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