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屏障守衛平潭 “光長石頭不長草”成為歷史
無風三尺浪,有風六尺高。海島平潭,長期遭受風沙危害,甚至發生“一夕沙埋十八村”的悲劇。“從長江澳這頭直到島的對面,遍布黃沙勝過西北沙漠。”日前,平潭綜合實驗區森林與園林局局長林慶興向“福建生態文明建設進行時”大型系列報道聯合采訪團介紹歷史上的平潭生態,并闡述了綠色屏障是如何為嵐島生態環境保護帶來巨大幫助。
在許多人的印象里,平潭風大、沙多、水缺,甚至被稱為“光長石頭不長草”。這樣的景象不少見:成群的巨大裸石矗立山頭;海岸邊稀松的沙土上,新種的苗木底下是一層厚厚的枯草;在凜冽的海風面前,樹苗東倒西歪,更多的植物貼著地面生長。
林慶興告訴人民網記者,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當地引進適合沙地生長的“先鋒樹種”(木麻黃),直到平潭綜合實驗區成立后,平潭又連續實施大規模的植樹造林綠化工程。特別是對長江澳風口實施包括防護林加寬、加厚、加長在內的退耕還林,“如今的長江澳風口防護林體系已經基本建成,這里的森林面積達到2萬畝,為平潭綜合實驗區南部的開發提供了綠色屏障。”
“綠色屏障建立起來,然后才能做好綠色通道、綠色村鎮和綠色城市,大力實施‘四綠工程’。”林慶興介紹,平潭獨特的地理生態環境,適合防風固沙的木麻黃、黑松等樹種大面積種植,擔當“綠色屏障”,隨著平潭綜合實驗區的建設,這些外圍的生態環境體系建成后,就能在島內為更多樹種的生長提供好的生態環境。
如今走在平潭島上,綠樹成林,百花爭艷,稍不注意游客會忘記自己深處海島。接受采訪的過程中,林慶興隨時會低下身查看地上的植物,他介紹,實驗區大力種植櫻花、梅花、桂花、沉香等觀賞樹木,抓好全島綠化、彩化、花化等景觀綠化工作,改善全島生態環境,“如今的苗圃還將引入木棉、三角梅、夾竹桃、雞冠刺桐、小葉榕、喬灌木,經馴化后應用到綠化工程中,可以有效提高苗木的成活率;通過多個樹種的搭配種植,不僅美觀,也利于抵御風沙。”
早在1949年,平潭僅有森林面積1.54萬畝,森林覆蓋率僅0.3%,全縣五大風口周邊124個自然村因嚴重風沙侵害,有39個自然村被迫搬遷。而如今,發生顛覆性的改變。
“至‘十二五’末,平潭森林覆蓋率力爭達到40%,城市綠化率達45%。”在林慶興看來,伴隨著綠化、彩化、花化、香化的生態文明建設,平潭島終將變為越來越綠意盎然的嵐島。
對于平潭島來之不易的美麗環境,林慶興希望的是,能在這曾經是“一夕沙埋十八村”的地方,建設保護生態系統的教育基地,“讓游客走進森林迷宮,再擺上過去的老照片,讓他們在對比中感悟環保的重要性。”
實習編輯:段咪